生態保護迫在眉睫 決不能重發展輕生態
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的生存密切相關,影響我們的生活生產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正危害著人類的生存。
例如,練江河位于淮河上游地區,流經河南省駐馬店市區,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沿途工礦企業廢水超標排放,水質受到嚴重污染,目前已失去城市供水功能;鄱陽湖因漁民毀滅式捕撈螺螄等各種貝類,導致湖水變成了泥漿水,湖區生態遭嚴重破壞;羅布泊仙湖消逝、南極臭氧空洞、各地出現霧霾天氣等等,像這樣的例子在我國還有很多。
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20.36%,人均森林面積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全國沙漠化土地面積17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以上。全國水土流失面積294.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0%。全國80%以上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說我國生態環境正被有組織大規模的破壞。
然而,近年來,在一些地方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重發展、輕生態”或“只顧埋頭抓發展、生態建設嘴上喊”的傾向,這種“單打一”的做法,無疑是“慣性思維”的產物,使環境保護淪為紙上談兵,生態治理已刻不容緩。
歷史的教訓不斷提示我們,“慣性思維”是當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霧霾”。抓生態、治污染、優環境、促發展、惠民生,必須徹底打破少數官員的“慣性思維”,毫不動搖地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同步發展、良性循環,努力實現雙贏。堅決打破過去多年形成的“發展熱、生態涼”模式。
指出“生態就是生命,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這一系列科學論述,思想深刻、內涵豐富、高屋建瓴,為新時期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
雖然已明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決心,但實際行動起來還是一個比較慢的過程,尤其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還不夠完善,解決環境問題關鍵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機制,包括行政和法律的機制、市場的機制和社會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守住我們的家園。
保護環境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思想充電”不間斷。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各級領導要認真學習領會十八大精神和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充分認識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用新時期的生態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牢固樹立“生態就是生命、環境就是民生”的科學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這是歷史的呼喚、時代的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勇敢地肩負起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圣神歷史重任,積極爭做建設生態文明的表率。要端正和修正執政理念,破除扭曲的“政績觀”,帶頭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執政行為和生態建設中的“不作為”和“亂作為”現象。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讓百姓切實感到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帶來的幸福。
二是“法治教育”要跟進。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法治保駕護航,把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貫穿于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采取多種有效形式,運用正反兩方面的大型,大張旗鼓地開展、全覆蓋的全民生態法治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動,讓新時期的生態理論和理念入心入腦、化為全民的自覺行動。在全社會積極營造以一個“人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個個保護城鄉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對肆意破壞生態資源、制造環境污染、危及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種種不法行為,要敢于亮劍、敢于斗爭。運用法律這個銳利武器維護生態安全,鞏固和發展生態文明成果,為深化改革開放提供強有力的生態環境支撐。
三是“考核機制”要完善。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切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生態建設與保護工作列為政績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合理適度調整和降低GDP增速等經濟指標的考核權重,凸顯生態建設成果的考量比重,用考核指揮棒引導各地注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以此來約束地方官員“重發展、輕生態”執政行為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四是“終身追責”要落實。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已經審議通過了《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文件,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黨政同責”、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損害生態環境終身追責等。這都是的政策規定,狠抓落實是關鍵。各地應結合實際,盡快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配套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要注重強化輿論監督、群眾監督和社會監督,使執政者敬畏生態建設,任何時候都不敢輕視和忽視生態建設。一旦生態建設不達標或生態環境受損嚴重,不僅會丟掉頭上的“烏紗帽”,還難免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
(參考資料 中國吉林網,新華網,中國廣播網,一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