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廢氣處理】今冬強霧霾來襲,20多個城市拉響霧霾紅色警報。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治理大氣污染,一些人卻動起了專項資金的歪腦筋,騙取、擠占、挪用巨額治霾資金,違規擴大開支范圍。
霾鎖中國,望霾興嘆。
12月1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對《環境保護稅法(草案)》進行二審,其中,二審稿增加一檔稅費減免檔次,并要求地方政府上浮應稅污染物的適用稅額,以10倍為限。
根據稅法一般原理,環保稅為地方稅,將納入地方財政的總盤子。但根據財政部近期發布的《關于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檢查典型案例的通報》,安徽的一些縣竟然將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用于辦公室裝修、招待等領域。
專款專用謂之專項資金。國務院于2013年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央財政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地方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到2015年總計安排了250多億元。從秸稈禁燒到污染防治設施升級改造,再到大氣污染治理相關技術研究,地方上許多大氣治理項目,都由專項資金提供資金支持,治理效果也正在不斷顯現。
“大氣十條”實施三年多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治理大氣污染,各級政府花費了相當大的力氣,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以中央為例,由其設立的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從初2013年的50億元一步步發展至2014年的98億元和2015年的106億元。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區域政府也同步對大氣污染防治進行了出資。據相關媒體粗略統計,自2013年以來的三年間,全國各省市出資用于防治空氣污染的專項資金,目前已經超過1000億元,且仍在持續地高額增長。
然而,與之相反的是一些人卻動起了專項資金的歪腦筋,巨額治霾專項資金被擠占、挪用,甚至用作裝修辦公樓、迎來送往。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一鍋好米,硬生生被做成了夾生飯。
事實上,關于治霾資金使用,2013年印發的《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已有明確規定。對截留、挪用、騙取專項資金等違規行為,《預算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也有相應的罰則。然而,這些法律法規卻沒能對一些地方政府亂花治霾資金的權力形成有效約束,個中原因值得深思。
可預見,隨著治霾越來越受重視,財政資金投入將會越來越多,治霾資金該怎么花,確實需要更細致的規則。針對此次檢查發現的問題,財政部稱,將于近期對檢查發現的問題依法依規嚴肅處理,追回被騙取、擠占、挪用、違反規定擴大開支范圍的補助資金,責令相關地區進行整改。
其實,要保證治霾資金用好,首先要做到透明。怎么用,如何用,用在哪里,都要一一公開,接受公眾的監督;其次,則是要嚴厲懲罰。除了摘掉烏紗帽,還要依法追究責任。現在查處了挪用治霾資金,那么接下來該是嚴厲懲罰了。要給公眾一份詳細的懲罰名單,哪些官員因為挪用治霾資金被懲罰了,將其名字一一公布,形成震懾力。
當然,從更長遠來看,要杜絕治霾資金“跑冒漏滴”,需對治霾資金項目全覆蓋、交叉財政監督檢查,把對資金的監管貫穿到下撥前、使用中、完成后所有的環節,做到專款專用。同時,有必要加強項目審計,以審計倒逼責任落實、項目落實,并通過績效評估促使資金發揮實效。此外,還須加大懲戒力度,按照“一崗雙責”要求,不僅懲罰挪用資金者,對監管不力者也要問責。
(參考資料:21世紀經濟報道/王爾德、21世紀經濟報道/饒守春、人民日報/李縱、經濟參考報/吳學安、《瞭望》李松等)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