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以“科技賦能 減污降碳 推動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匯聚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陶澍、賀泓、任洪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裴有康,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金永燦,歐洲科學院院士黃汝錦,以及來自海峽兩岸生態環境領域專家、學者、企業家等200余位嘉賓,圍繞兩岸生態環境交流與合作、環保產業創新與發展,共話兩岸生態環境技術與產業高質量發展。
GSD川源受邀出席,并作了精彩演講。會上,董事長特別助理鄭博之結合中國臺灣當地污水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就如何推動低污染、低耗能、低成本、低度空間使用及循環經濟,實現低碳韌性的水資源和智慧化污水處理系統,給出了GSD川源的解決方案。
GSD川源有著近30年的污水處理設備制造經驗,以設備、工藝、物聯的整合,從地端使用者視角持續往云端探索智慧水務的答案。基于物聯網的設備、感知、傳輸、監控、決策的五層架構邏輯,逐步構建污水處理廠底層設備(水泵,風機等)的感知,并結合設備運行工況儀表和水質傳感器,不斷夯實污水廠基礎設備的智慧化能力,再結合工藝端開發的推論模型與控制模組,通過基于模型與類神經網絡運算的AIoT決策機制,形成川源智慧水務的核心架構,提供用戶實時、動態、精確的智慧水務應用方案。
本次大會上,鄭特助同時也提出了GSD川源在智慧化過程中和實際案件執行上所面對的難點與痛點,諸如“儀表感測器的維護管理”、“智慧化控制點位和控制邏輯增改的繁瑣與困難”、“對于數據的整理分類和處理分析原則”等實際操作所面臨的問題和要點,與參會者分享了智慧化過程中的實務和經驗。
此外,鄭特助還提及在智慧水務的頂層專家系統和決策模型上,基于既有模型的白箱模型(如ASM模型)和基于實時動態數據調整(類神經網絡)的黑箱模型,是需要整合并加以融會才能更好的適應目前高度個性化、差異化的污水廠,也就是既要有精確的模型規范指引整個智慧化系統的數據邊界,又要能結合實際運行中即時和動態的數據特性,才能符合污水廠智慧化和精益化管理的要求,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