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消息,“2022年A股上市公司ESG最佳實踐案例”已正式公布,依據四大維度20個一級指標,經過從146家企業中優中選優,最終確定了30家,名單如下:
華能國際、中國石化、國電南瑞、伊利股份、中國移動、中國國航、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中鐵、上海醫藥、中國建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洛陽鉬業、中集集團、寶鋼股份、中信證券、中航產融、長江電力、中國神華、工業富聯、中國平安、興業證券、工商銀行、郵儲銀行、中國石油、中國核電、中金公司、萬科A、順豐控股。
ESG,是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簡稱,通常作為投資理念或企業評價標準使用。《中國上市公司ESG發展報告(2022)》指出,在全球性危機及問題的嚴峻挑戰下,ESG理念在國際國內社會逐漸形成共識,“ESG作為可持續發展觀的具象表現,逐漸成為中國企業與國際交流的最大公約數和共同話語體系。”
近兩年,發展ESG在多項國家政策中被提及,如國資委發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明確要“力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3年ESG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以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專項報告;銀保監會等聯合印發的《金融標準化“十四五”發展規劃》亦強調,要“建立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評價標準體系”。
國家層面越來越重視ESG實踐,資本市場自然對此保持高度關注。據相關機構統計,2022年共有約30只純ESG主題基金存續,其中新增13只,總計規模為134.82億元,為近年新高。與此同時,企業也將其作為“必選動作”,選擇主動披露ESG報告的上市公司明顯增多。根據《中國企業ESG戰略與實踐白皮書》調研,100%的樣本企業都將ESG納入公司未來5年的戰略規劃。
而作為ESG理念實踐的產業化體現,環保企業的基因與“E”高度匹配,應具有先天的發展優勢。但從實際披露情況來看,上市環保企業目前報告方向仍以“社會責任”為主,ESG還未真正落入“人心”。2021年,A股環保行業單獨發布報告的披露率僅有28.6%,與其他行業相比,環保行業的披露率屬于偏低水平。且上述案例名單中,也未見環保公司。
機構調研發現,多數環保上市企業未參與ESG披露的原因為:缺少體系化的議題評估和披露機制。加上環境類議題與業務經營密切相關,環保企業會更加重視此類議題的披露,如污染物和廢棄物管理、廢氣管理、能源管理及碳排放等方面。其分析指出,環保類企業不論在ESG發展規劃及管理體系建設,還是ESG報告的內容、表現形式等均有較大提升空間。
對于環保上市公司而言,首先應重視起企業ESG管理,找到適合自身的治理機制。辰于咨詢公司《ESG實踐成為企業必選動作,生態環保企業應如何釋放先天優勢,倍道而進?》一文中強調,盡管ESG專項披露在行業尚未形成“風氣”,企業也不應“為了做ESG而做ESG”,更應科學識別出關鍵議題,并將這些議題與企業的長板、商業模式相結合,以提高核心競爭力。
再者可從自身企業基因出發,關注ESG中與污染物和廢棄物管理、廢氣管理、能源管理及碳排放、水資源管理等與環境因素高度相關的內容,并借助環保領域的先進技術,推動其他行業及相關企業環境治理的能力,共同推進全行業ESG的綜合發展能力,以提升外部融資能力。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