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宿遷市人民政府公開《宿遷市2022年大氣、水、土壤、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及一批工程項目,整理如下:
大氣污染防治
工作目標
2022年全市PM2.5濃度下降到37μg/m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8.2%以上,O3濃度下降到150μg/m3;氮氧化物、VOCs排放量較2021年分別削減4%、5%以上,年平均降塵量不高于3.6噸/月·平方公里。
重點任務(部分)
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能;嚴格執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
2022年,完成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項目(“兩高”行業產能淘汰和壓減等)42項。
推進“綠色屋頂”建設,完成整縣(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任務。
深入實施清潔柴油車(機)行動,有序推廣清潔能源汽車。
新、改、擴建加熱爐、熱處理爐、干燥爐、熔化爐,應采用清潔低碳能源,不得使用煤炭等高污染燃料。
促進種養一體化發展,養殖廢棄物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
加強執法APP、便攜式監測設備、自動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用電量數據、VOCs走航監測等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和執法裝備的應用。
推動鋼結構、包裝印刷行業全面實施低VOCs含量的涂料、油墨、膠黏劑等原輔材料的源頭替代。
2022年,完成“綠色標桿”示范企業培育不少于36個。
2022年,完成VOCs綜合治理項目289項,完成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治理項目272項。
在5—9月實施生產工藝和治理設施升級改造,減少VOCs和NOx等污染物排放。
水污染防治
工作目標
全市50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詳見附件1表1—2)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簡稱優Ⅲ水體比例)達到90%以上,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其中15個國考斷面優Ⅲ水體比例達到86.7%,35個省考斷面優Ⅲ水體比例達到91.4%以上,達標斷面水質不低于2021年現狀值。全市11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Ⅲ水體比例達到100%。2022年,全市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總氮等四項主要水污染物減排量累計削減5575.6噸、263.6噸、652.8噸、76.8噸;南水北調輸水斷面及非輸水斷面(詳見附件2)水質,在調水期實現穩定達標;洪澤湖入湖河流水質消除劣Ⅴ類。
重點任務(部分)
針對園區產業特點、生產廢水特征等,積極推進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加快配套專業化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全面排查污水管網覆蓋情況及雨污合流制管網分布現狀,2022年需側重管網檢測、改造和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進一步開展“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
2022年6月底前,完成2021年度建成區及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率核算,區域水污染物集中收集率應當較2020年提升5個百分點,動態調整差別化治理方案。
規范“小散亂”及陽臺、單位庭院排水行為。
年內新改擴建鄉鎮污水處理設施6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54萬噸/日,新增管網94.8公里;改造難度大,短期內無法發揮效益的廠網改造項目,優先配套分布式污水處理設施,對直排或溢流污水進行收集處理,年內新增分布式污水處理設施3座,處理能力1.12萬噸/日。
2022年,化肥、農藥使用量較2020年分別削減1.2%、1.0%,實施秸稈離田30萬畝,機插秧20萬畝。
到2022年底,完成34條農村生態河道建設、55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同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重點工程項目
2022年,組織實施水系溝通、城鎮污水處理及管網建設、工業污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修復、風險防控及監測能力建設等六大類54個重點工程,共計投資43.16億元。
其中:
水系溝通項目1個,投資1.06億元;
城鎮污水處理及管網建設項目27個,投資16.38億元;
工業污染防治項目3個,投資4.48億元;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項目7個,投資3.25億元;
水生態保護修復項目11個,投資17.57億元;
風險防控及監測能力提升項目5個,投資0.42億元。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
工作目標
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3%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重點任務(部分)
根據有毒有害物質排放等情況,在已有123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基礎上,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
各縣區(功能區)于12月20日前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自評估報告報市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
2022年底前,各地完成周邊監測單位數量不低于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總數的40%,加快構建化工園區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控預警體系。
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地塊監測。(詳見附件)
原標題: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宿遷市2022年大氣、水、土壤、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