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新聞】擁有世界先進核電技術的韓國宣布棄核,這無疑讓業界感到震驚。韓國不僅是掌握世界主要核電技術的國家之一,還是擁有完整出口核電工程技術的國家之一。此外,韓國本國的電力市場對核電的依賴占據了極大的市場份額。一朝棄核,韓國的核電市場何去何從?巨大的電力市場空缺又如何得以有效填補?
韓國棄核政策拉開序幕 巨大電力空缺如何填補?
韓國的棄核政策目前還處于初始階段,能源結構調整和轉型還會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未來政府換屆并不排除政策反轉的可能。
繼德國、瑞士、意大利等國之后,韓國也走上了脫核的道路。6月19日,韓國古里核電站1號機組停止運轉。
韓國總統文在寅當天表示,全面取消正在準備的新核電站建設計劃,不再延長核電站的設計壽命。政府將重新研討核電站政策,廢除以核電站為主的發電政策,走向“脫核電”時代。
曾經“擁核”的韓國
韓國作為較早使用且已成為世界主要核電技術的國家之一,決心放棄核電,讓業內感到意外。
韓國是一個領土面積有限的半島國家,自然資源稀缺,97%的能源依靠進口。世界核協會的資料指出,1990——2006年,韓國的電力需求每年增速超過9%,之后才下降到2.8%以下;2011年,韓國為進口能源支出了1700億美元,占該國進口額的1/3;2012年,韓國的人均電力消耗為9600千瓦時/年,是1980年的11倍還多。
在如此緊迫且激增的電力市場需求壓力下,韓國曾長期維持“擁核”政策。韓國核能研究活動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6年,韓國與美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協定,派出大量的人員到美國接受核能研究方面的培訓,由此奠定了核能研究的基礎。1977年,古里核電站1號機組建成,1978年4月投入商業運行,成為韓國臺商業化核電機組。
2015年,韓國電力總產量為549太瓦時,煤炭為236太瓦時,核電為165太瓦時,天然氣為118太瓦時,石油為16.5太瓦時,水力發電為6太瓦時,風能和太陽能為3.8太瓦時。
2015年底,韓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為98.8GW,其中煤炭28.55GW,天然氣30.4GW,核能21.7GW,石油4.1GW,水力及其他可再生能源14.0GW。核能以22%的裝機總量在2016年提供了31%的電力。
受美國三哩島和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影響,歐美國家在核電道路上多少都有過走走停停的經歷,但韓國對核電的態度從未扭轉,核電建設也不曾間斷,并且在研發、生產、建設等環節力求自主化,并提出2030年國內59%的電力將來源于核電和成為世界第三大核反應堆出口國的目標。
韓國為何“棄核”
過去40年間,古里1號機組曾為滿足韓國工業化過程中急劇增長的電力需求奠定了基礎。韓國水電與核電公司于當地時間6月17日18時停止向1號機組供電,到18日24時降至93度左右,達到停堆標準。6月19日,古里1號機組的退役路線圖出爐。韓媒稱,該機組從停運到完全拆除預計需要15年時間。
早在競選期間,文在寅已表明其能源主張,計劃降低韓國對煤炭和核電的依賴,強調有必要向可再生能源轉型。那又是何種原因致使其堅定地選擇了放棄核電這一能源政策呢?
核電行業觀察者毛繼軍在接受《能源》記者采訪時表示:“韓國選擇去核是新一屆政府甚至文在寅總統個人的政策主張,就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安全方面的考量。”
首先,福島事故在范圍內引發核電安全顧慮,核電安全成為韓國的主要考慮因素。其次,韓國本國核電站出現幾起較為嚴重的質量問題,引發政府和民眾擔憂并對韓國核能行業信任度下降。起事件發生于2011年底,蔚珍核電站4號機組25%的蒸汽發生器管損壞,在維修過程中發現機組內的1.6萬多個導熱管有相當數量出現了微小裂隙,且并非一時之事;第二起事件業內大都知曉,從事韓國核工業的企業和人員私下共謀和賄賂,導致不合標準的劣質電纜材料被投入使用,質量證書造價,承包商和KHNP(韓國水力原子力公司,韓國所有核電站運營商,KEPCO的子公司)存在賄賂現象,甚至涉及到KHNP前任總裁。
此外,上述原因導致韓國民眾不斷上漲的反核情緒,反核討論已進入韓國大眾文化領域。大眾文化領域的社會鏡像反映,恰好說明了公眾對于核電的擔憂,文在寅在關閉儀式上,陪同出席的小孩子,就是災難電影《潘多拉》結尾重點表達的一個思想:希望留給孩子們一個安全的未來。
除了以上韓國內部社會和政策因素之外,因素同樣對其決策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清華—卡內基政策中心研究員、核安全問題專家趙通認為,隨著天然氣價格下降和可再生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核電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競爭力下降。核電成本居高不下,使一些大型核電企業普遍面臨經營挑戰。
當然,韓國“去核”并非一時能夠達成。文在寅稱,拆除核電站是耗時久、耗資大、需要科技的高難度作業,為此將在東南部地區新設有關研究所確保技術,積極提供支持。由此可見,韓國去核電并非意味著放棄核電技術的研究。韓國現今已躋身核電強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和日本之后,第六個能夠完整出口核電工程的國家。
2009年,韓國擊敗法國阿海琺、美國GE,成功拿下了阿聯酋價值400億美元的核電站建設、提供燃料及后期運營、維護的協議;2013年,韓國獲準建設約旦首座核研究反應堆;2015年3月,韓國與沙特達成協議,建設兩座韓國自主開發的“SMART”核反應堆。韓國的核電技術出口目標國家,還包括印尼、越南、羅馬尼亞、泰國、芬蘭等。
毛繼軍表示,雖然文在寅政府主張逐步棄核,但近中期內對韓國的核電出口并不會有太大影響。阿聯酋核電站首臺機組已接近投運,另外,韓國電力公社近期還在與英國政府及核電項目開發方密集溝通,計劃參股甚至主導東芝正在開發的Moorside核電項目,規劃建設3臺AP1000機組。
“韓國的棄核政策目前還處于初始階段,能源結構調整和轉型還會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未來政府換屆并不排除政策反轉的可能。”毛繼軍分析。
韓國“去核”后的電力市場
韓國目前40%的電力來自火力發電,核電占比30%、天然氣20%,其余來自石油和可再生能源。文在寅選舉團隊的能源顧問KimJwa-kwan透露,文在寅團隊計劃到2030年將核能和煤炭的占比分別壓縮至18%和15%,LNG(液化天然氣)將增至37%;大幅提高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同時將放棄新古里核電站5、6號反應堆的建設工作,以改進韓國核電擴張計劃。
文在寅還稱,新政府將開啟脫核電和未來能源時代,扶持新再生能源、LNG發電、太陽能、海洋風力發電等清潔安源產業。目標是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占比從目前的1.1%增至20%,以作為減排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其政策目標看來,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是其用以彌補核電市場空缺的主要電力來源。
據韓國天然氣公社6月26日消息,韓國將于今年7月開始進口美國頁巖氣,年間進口280萬噸,期限為20年。天然氣公社早在2012年即與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公司簽署長期購買LNG的合同,成為亞洲大批進口美國頁巖氣的國家。此前,韓國與俄羅斯就天然氣進口也有協議,將從2009年4月份開始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年進口量為150萬噸液化天然氣,如果擬議中的俄羅斯-韓國輸氣管道建成,從2017年起每年從俄羅斯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將增加至750萬噸。
天然氣的大量進口,對韓國未來能源安全會有深刻的影響,對地區地緣政治也會有潛在波及。此外,韓國重視LNG或將推高整個亞洲的能源需求,進而促使LNG價格大幅上漲。中國同樣作為能源進口大國,也將受此潮流的波及,進而影響到天然氣的進口量、進口來源及定價機制等問題。
相比天然氣合作和進口計劃的有條不紊,可再生能源無疑還羽翼未豐。世界經合組織(OECD)6月26日發布的《2017年綠色成長指標》顯示,韓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僅1.5%,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被調查的46個國家中排在倒數第二位。
韓國可再生能源資源并不豐富,不僅國土面積小,而且約70%的國土面積是山地,安裝風光電站十分昂貴。可再生能源發展亦較晚,到2005年以后才陸續開始新建風電與光伏電站。由于人口稠密和自然資源匱乏,增加可再生能源生產挑戰性,這意味著韓國工業的能源成本將隨之上升,而增加的成本很可能轉嫁給消費者。
原標題:繼德國、瑞士、意大利之后,韓國也要棄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