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新聞】垃圾分類是完善現代化垃圾回收、運輸、處理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何從制度、教育、市場等角度實現垃圾分類的突破至關重要。雖然我國已經開始試點垃圾強制分類,但是整個體系仍不完善,構建垃圾處理產業鏈閉環,催熟垃圾分類制度仍可借“他山之石”。
垃圾分類也有范兒 這五國如何實現資源轉身?
從全世界的垃圾分類現狀來看,新西蘭、日本、瑞典、法國、意大利等國家都自有一套成熟的體系。不僅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因地制宜篩選適宜的分類方式的理念更值得深思。
新西蘭
新西蘭在垃圾分類領域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其大的城市奧克蘭在這個方面的表現尤其突出。前段時間,奧克蘭才剛剛出臺了新措施,派遣專門的垃圾桶監督員對生活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排查。按照新規,居民分類投放失誤率達到一定比例,運輸車將不再統一收運。
奧克蘭表示,監督員在統一的垃圾運輸車到來之前會完成檢查。根據居民分類情況,垃圾桶邊會放置橙色和紅色標識牌,以此提示投放失誤率。奧克蘭市議會表示,希望將城市垃圾誤分比例從13%降至5%左右。到目前為止,回訪的反饋表明,垃圾分類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瑞典
十年前的瑞典和現在的瑞典讓人意識到,這個國家確實在環境保護方面下足了功夫。僅僅看瑞典垃圾分類意識已經深入人心這一點,瑞典政府喊出“瑞典零垃圾”的口號似乎并沒有那么夢幻。如果要給瑞典的垃圾分類打上標簽,“分類細致”和“類別清晰”一定是重要的關鍵詞。
瑞典居民的日常垃圾投放容器是強制配套的,顏色代表的是不同類別的垃圾,標識清晰明確。在瑞典,丟不丟垃圾都要收費,只是標準不一。相比之下,垃圾回收中心可以讓居民免費丟棄一些可回收垃圾,比如塑料制品、金屬之類。目前,瑞典垃圾回收再利用比例高達99%。
日本
日本是一個在談到垃圾分類的時候經常被提到的國家,“分類細致”也同樣是對日本垃圾分類標志性的描述。實際上,日本垃圾分類的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前后大約可分為橫跨數十年的三個階段。從末端到源頭,再到循環利用的轉變,日本作為一個資源稀缺的國家,終完成了垃圾分類的華麗轉身。
提到日本垃圾分類,在健全法律制度層面上確實值得學習。通過三個層次的構建,日本既強調了總體方向,又進行了具體規劃,更將公民參與納入了協同治理核心中。在日本,“多主體協同治理”的局面基本穩固,垃圾分類通過持續的思想宣傳已經轉化為常態化的居民習慣。
法國
說起法國垃圾分類,不得不看巴黎。在巴黎的街邊,不乏一些回收投放點存在,而且有類似“請按照類別將垃圾投放至相應的垃圾桶”的標語,并配以圖文說明。巴黎有接近200個有機廢物堆肥點,有大體積廢物收集中心,也有全程分類指導。
據介紹,巴黎的會列舉出每種顏色的垃圾桶對應的投放垃圾類別,并且曬圖糾正錯誤分類。只要預約,巴黎居民就能取市議會提供的說明海報,并且有專門的APP呈現回收點地址、垃圾處理方式以及各種常見問題的解答等信息。
意大利
公開調查結果顯示,意大利每年生活垃圾產量大概在3200萬噸左右。這個國家還沒有垃圾管理規范,卻直接從立法入手,以地方政府為支點,撬動了垃圾分類和處理的整體布局。就說意大利大的城市羅馬,其垃圾分類系統改革實踐亮點頻頻。
令人在意的一點就是,意大利地方政府和環衛公司的密切合作著實體現出了一個國家成熟的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性。縱然意大利垃圾分類在歷史條件、建筑特色等因素限制下遇到了不少障礙,但是其利用企業盈利與社會責任的雙贏掌控垃圾分類大局的實踐碩果累累。
論樹立垃圾分類回收意識,日本、瑞典以及一些北歐國家都有豐富的宣傳經驗;論權責分明,德國、美國以及部分西方國家都基本勾勒出了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論獎懲結合,巴西、瑞士以及韓國等地綜合兩種手段快速鞏固了居民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
看到這些海外國家的做法,不少業內人士分析稱,中國在借鑒的同時要看到幾個關鍵點。首先是完整的固廢處理體系,其次是清晰明確的分類指導,再者還有堅持不懈的宣傳,并且要確立主體責任,將各種方案結合起來運用。更重要的是,立足國情,探索出有效的垃圾分類推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