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質 碳索未來 | 綠色升級進行時,先河環保解鎖零碳園區建設核心密碼
政策東風強勁
零碳園區建設勢在必行
國家戰略引領
零碳園區地位凸顯
● 2024年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并將其列為2025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 2024年12月13日,工信部召開會議,要求建設一批零碳工廠和零碳工業園區,將零碳園區納入工業綠色發展的重點工作范疇。
● 2024年12月26日,全國工信會議進一步細化建設路徑,探索推進零碳工廠和園區建設,全面提升工業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水平。
● 2025年1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表示,將統籌謀劃“十五五”碳達峰行動,加快建立零碳園區、零碳社區和零碳鄉村。
資金支持到位
政策紅利助推園區綠色升級
2025年1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統籌節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點領域產品設備更新改造的指導意見》(發改環資〔2023〕178號),明確將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作為設備更新的主陣地,對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設備應用給予專項支持。
這意味著國家正以“真金白銀”為零碳園區建設注入強勁動能,預計單園區最高可獲得數千萬元資金扶持,為設備升級、技術迭代提供堅實后盾。
標準先行
打造零碳園區建設的堅實基石
目前,國內圍繞零碳園區出臺了一系列標準,形成了“國標引領、地方細化、團體創新”的立體化標準體系。從能源系統、生產系統、基礎設施系統、交通物流系統、建筑系統到生態系統,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標準規范,確保園區建設有章可循。
國家標準層面,《低碳產業園區建設導則》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已構建起覆蓋能源、生產、建筑等六大系統的建設框架,明確不同類型園區的低碳轉型路徑。
地方標準層面,多地已出臺特色規范:內蒙古自治區發布《零碳產業園區建設標準》,福建省制定《零碳園區評價導則》,雄安新區推出《零碳園區建設技術導則》,江蘇省鹽城市發布《鹽城市零碳產業園區建設指南》,從資源稟賦、產業特征出發細化建設要求。
團體標準層面,行業協會與聯盟加速創新: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發布《零碳產業園區技術規程》,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構建“零碳中國”評價標準體系等17項團體標準,從技術路徑、評價方法、運營管理等維度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華碳和鑫公司始終密切關注國家政策動態,憑借專業的政策解讀能力與完善的全流程資金管理體系,為園區業主提供“標準合規+特色創新”的雙軌建設方案的零碳園區建設方案,確保園區在低碳轉型中既符合規范要求,又具備差異化競爭力。
多元建設路徑
開啟零碳園區建設新征程
數智化管理賦能
構建園區“雙碳”智慧大腦
公司以自主研發的“能碳管理平臺”與“低碳云平臺”為核心,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數智管控體系,為園區提供全要素、全周期的精細化運營支持:
● 全域感知,數據驅動決策:
通過部署物聯網傳感器、智能終端等設備,實時采集園區能源消耗、碳排放、環境質量等核心數據,構建“數字孿生園區”。
● 智慧調控,能源高效利用:
依托AI算法與數字孿生技術,平臺可自動優化能源調度策略,實現“能源流”與“價值流”雙提升。
● 碳排量化,精準施策降碳:
內置IPCC核算標準庫與產品碳足跡模型,自動生成園區碳排放清單與企業碳護照。
● 風險預警,安全韌性運營:
通過機器學習建立設備故障預測模型,提前72小時預警設備異常,保障能源系統穩定運行。
能源系統低碳轉型
構建綠色能源網絡
零碳園區建設的核心在于能源系統的低碳轉型。園區應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稟賦,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設分布式能源系統,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同時,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實施煤電機組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和供熱改造。華碳和鑫公司擁有專業的能源規劃團隊,能夠根據園區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制能源系統解決方案,幫助園區實現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
公司創新性采用“源網荷儲一體化+虛擬電廠”雙輪驅動模式,在園區部署分布式光伏、儲能系統及智能微網,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光伏、儲能、負荷與電網的動態平衡,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項目不僅實現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納率超80%,還通過虛擬電廠技術聚合園區可調負荷資源,參與電網調峰與需求側響應,使園區電力自給率提升至95%,年減少碳排放超萬噸,同時獲得電網互動收益,形成“發電-儲能-用電-收益”的可持續閉環。
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
構建園區低碳神經中樞
通過“四網融合”重構園區基礎設施能效體系:
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給園區基礎設施換上“智能芯片”,讓每一盞路燈、每一滴水、每一度電都能“聰明”地自我調節,既省錢又環保,真正實現“花小錢辦大事”。
交通物流系統低碳優化
打造園區綠色動脈
結合國標中低碳交通物流系統,打造“三核驅動”構建零碳運輸體系:
給園區交通物流裝上“綠色引擎”,不僅讓貨車、班車跑得更清潔,還能讓電動車變成“移動充電寶”,邊跑邊賺錢,把碳排放變成“真金白銀”。
?
建筑系統綠色低碳發展
構建零碳立體空間
以低碳建筑系統為核心框架,通過“四維賦能”推動建筑全生命周期減碳:
給園區建筑做“綠色升級”,從里到外都穿上“節能衣”,用上“清潔能源”,還能自己“發電儲能”,讓每棟樓都成為“低碳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