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產業作為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環保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推動產業向前發展的核心力量。本欄目將聚焦生態環保產業的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新模式,深入宣傳推廣科技創新成果,及時發布環境技術進步獎項,全面介紹行業內的實用技術裝備和示范工程,引導行業持續創新,加快數字、智慧、科技的融合賦能,為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貢獻力量。
生態環境保護示范工程
2023-S-59
申報單位
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業主單位
武漢市青山區土地整理儲備中心
推薦單位
北京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一、工程簡介
建設和運行模式
專業施工承包
投運時間
2021年07月
工程示范點
相對國內外同類工程,本工程熱脫附處理工藝中示范點主要集中在固相土壤處理工藝部分和有機廢氣處理工藝部分。
1、在生產過程中保證物料充分熱交換,使物料受熱均勻,熱脫附效率更高,而在廢氣處理過程中使余熱熱能得到有效循環利用,降低能耗和處理費用。
2、熱脫附車間用水主要為降塵用水、熱脫附設備出土冷卻用水、急冷噴淋塔用水,全部回用或損耗,無污水排放。
3、采用撬裝模塊化設計,兩套熱脫附設備并列設計安裝,共用同一個進出料口,設備占地面積小,安裝調試周期短。
4、自動化程度高,有效避免如溫度損失、壓力損失、避免漏風等問題,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技術應用成本。
工程規模
修復污染土壤約8萬立方米。
工藝流程
本地塊有機物污染土壤采用異位直接熱脫附技術進行修復處置、重金屬污染土壤采用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進行修復處置、有機物和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采用異位直接熱脫附聯合水泥窯協同技術進行修復處置。
整體工藝流程圖如下圖所示:

1、有機物污染土壤采用異位熱脫附工藝進行修復,有機物處理達標后回填至原基坑;
2、重金屬污染土壤采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工藝進行修復,重金屬污染物固化至水泥熟料中;
3、有機物和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首先采用異位熱脫附工藝修復,有機物處理達標后,外運至水泥廠采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工藝進行修復;
4、施工過程中,開挖基坑、建渣沖洗和場地內車輛沖洗產生的廢水,經廢水收集池統一收集后,排入污水處理設施,處理達標后回用或外排;
5、污染土壤預處理在密閉大棚中進行,密閉大棚配套
尾氣處理裝置,對施工產生的廢氣進行統一收集處理;
6、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建渣經篩分、沖洗后進行基坑回填;尾氣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棄
活性炭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
7、為確保修復目標可達性、人員安全、二次污染防治,修復過程需要進行全過程環境監理及過程管理,制定應急預案措施,保障實施過程順利開展。
運行效果
本工程經修復實施后,異位熱脫附修復后土壤中總石油烴(C10-C40)和苯并[a]芘自檢結果均低于修復目標值;水泥窯協同處置的污染土壤,經抽檢取樣水泥熟料質量、熟料重金屬全量、熟料重金屬浸出和窯尾煙氣均滿足《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GB30485-2013)要求;場地廢水經一體化
水處理設備處理后均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三級標準限值;大氣、噪聲等排放濃度均在相關標準限值內,未對周邊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產生的危險廢物經危廢暫存間臨時存儲后,統一委托有資質的單位按照危廢管理要求最終處置。
二次污染控制
本工程潛在二次污染物的產生主要來源于廢水、大氣、噪聲、固廢等,工程實施過程中,按照修復方案和施工組織設計中對環境影響和二次污染防治的相關要求,制定了環境管理措施和方案、并嚴格落實,各類二次污染防治措施落實到位,未發生二次污染事故。
場地廢水經一體化水處理設備處理后均達到標準限值;大氣、噪聲等排放濃度均在相關標準限值內,未對周邊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產生的危險廢物經危廢暫存間臨時存儲后,統一委托有資質的單位按照危廢管理要求最終處置。
運行情況
本工程自2021年1月30日正式開工,2021年9月17日完成主體工程實施。期間,設備運行穩定,污染土壤處理過程順利,未發生過安全事故或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督查情況;嚴格按照修復方案及施工組織設計方案要求組織施工,落實有關二次污染防治、質量控制等各項要求,保質保量完成了本工程的實施,修復效果達到設計要求。
碳減排效果
本工程通過一系列碳減排方面采取的措施,綜合能耗降低20%~30%。從技術的全生命周期評價角度進行分析,本工程符合“綠色可持續修復”的理念,為武漢市污染場地可持續修復碳減排做出一定貢獻。
原標題:環保新質生產力 |武漢市閥門廠地塊80000立方米污染土壤修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