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推動AI為美麗青島建設蓄勢賦能,3月18日下午,青島市生態環境局舉辦環保業務大講堂暨AI賦能美麗青島建設專題講座,邀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授、人工智能系主任,青島市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張衛山作專題授課,全系統干部職工在主會場或通過視頻參加培訓。
張衛山教授作了題為“DeepSeek技術與應用”的主題講座,從DeepSeek發展史、獨特優勢、核心技術、使用方法與應用案例以及國家戰略意義等五個方面,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具體,詳細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本次講座堅持實用實踐導向,力求學了就能直接用,從宣傳形象、宣傳海報、PPT、政策解讀、數字視頻制作等5個通用辦公應用實例,以及判別污染物是否超標、制定多模態污染監控方案、多視角土壤成分分析、污染時序預測模型生成、污染物的溯源推理、基于大模型垃圾識別等6個生態環境領域應用實例進行講解分析,“干貨”滿滿,既架天線又接地氣,既解渴又解惑,讓參訓人員開拓了視野,啟迪了思路,堅定了信心。
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二級巡視員王希泮在總結講話中強調,人工智能與生態環境的深度融合,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更是責任與挑戰,必須深刻認識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意義,積極主動擁抱人工智能這個偉大的時代新成果。
一是要以學促智,鍛造AI技術賦能生態環境的“硬本領”
要把學習AI知識作為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徑,持續關注技術發展動態,主動學習、深入鉆研,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既要掌握基礎技術邏輯,更要關注生態環境領域的前沿應用,讓AI成為破解環保難題的“金鑰匙”。
二是要以用促新,激活AI技術落地的“強引擎”
要積極探索各類AI大模型在行政辦公、
環境監測、執法監管、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各個環節的創新應用,打造具有特色的應用場景和實踐案例,用“小切口”實踐推動“大場景”創新,切實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工作效能。
三是要以聯聚力,構建AI技術跨域協同的“生態圈”
要加強內部溝通協作,打破信息壁壘、數據孤島,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形成強大工作合力。要積極與科研機構、企業等外部專業力量開展合作,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共同推動AI技術在生態環境領域的落地生根和創新發展。
四是要以安筑基,筑牢AI技術智能發展的“防火墻”
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嚴格規范敏感數據的采集、存儲與共享,嚴格落實各項保密要求,讓技術創新行駛在合規的“快車道”上。
今年以來,青島市生態環境局深入開展聚力攻堅突破“大抓基層工作年”專項行動,將抓好干部教育培訓、提升干部能力素養作為專項行動的關鍵一招,研究制定《2025年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要點》,緊盯履職所需、行業前沿、政策法規變化、風險防控等方面,按照“一月一專題”的模式組織環保業務大講堂,全年計劃安排各類專題培訓班次50余期,助力培養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引領推動美麗青島建設能力的高素質生態環境保護鐵軍隊伍。
素材來源:人事處、環科院
編輯:吳子彤
審核:李倩
原標題:當AI遇見綠水青山丨青島市生態環境局舉辦專題講座,解碼人工智能如何賦能“美麗青島”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