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收賬款已成為當下環保產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2月28日,由環境商會主辦的“2025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在京召開。會議透露,今年“兩會”,環境商會牽頭會員企業共同起草了《關于保障生物質發電行業健康發展的提案》的初稿,目前已報送全國工商聯,擬以團體提案上報全國政協會議。提案顯示,目前全國生物質發電行業補貼缺口約400——500億元,局部地區欠款已嚴重擾亂項目運行,威脅到發電企業生存。
環境商會建議,應該加大補貼清欠力度,緩解生物質發電企業的財務困難。
1 生物質發電補貼缺口約400——500億元,環境商會建議加大補貼清欠力度
每年3月,環境商會都會通過全國工商聯,在“兩會”期間提出一些提案建議,傳遞行業聲音,積極建言獻策,今年也不例外。今年“兩會”,環境商會牽頭會員企業共同起草了《關于保障生物質發電行業健康發展的提案》的初稿,目前已報送全國工商聯,擬以團體提案上報全國政協會議。
在這份提案中,重點提到了垃圾焚燒行業的“國補拖欠”問題。據估算,全國生物質發電行業補貼缺口約400——500億元,影響企業平穩運行、升級改造、還本付息、職工薪酬支付等,局部地區欠款甚至已嚴重擾亂項目運行,威脅到發電企業生存。2024年10月,某企業三個生物質發電項目累計拖欠補貼超過4億元,賬齡長達4—5年。
為此,環境商會建議,應該加大補貼清欠力度。對已納入目錄的項目及時足額撥付補貼資金,以加大可再生能源專項債額度等方式盡快彌補基金暫時性缺口,并將垃圾處理費納入各級政府年度預算。同時,還可以通過減稅、降息、延長項目貸款年限等方式,緩解生物質發電企業的財務困難。
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表示,以前,環境商會的提案數量比較多,涉及的面也比較宏觀。近些年來,環境商會的提案越來越向具體化、細分化演變,更多地聚焦一些細分領域的重點問題,“就事論事”。
2 環保企業收款難,難的是要自己修煉內功
今年的“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不少媒體在提問時也都提到了應收賬款。
新華網記者表示,他們之前拜訪過一些其他的協會,很多協會都對應收賬款“比較在意”。所以,新華網也想在這方面做一些報道,收集一些民營企業的需求。對此,李其林回答說,關于收款問題,中央現在也在化債,地方政府有些與水務相關的項目也被納入進來,逐漸得到緩解,還是有效果的。但是,工業企業這塊,現在還是比較困難。
在他看來,應收賬款難題一方面來自外部,特許經營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且資金需求量大,地方財政支付能力減弱導致應收賬款問題加劇;另一方面也來自環保企業自身,多重因素造成企業現金流緊張,運營成本高企。在這種情況下,環保企業更要修練“內功”,通過轉型升級、降本增效等手段加強公司現金流,同時在產品模式、收款模式、現金流回收模式設計得更好,而不能只是簡單地約定一個合同支付條款。
此外,針對環境企業應收賬款的問題,環境商會也會持續通過多種方式,向相關部門反映和呼吁,如果環境費用沒有合理的支付,肯定會導致環境效果打折扣。
3 環保行業的很多公司,應收賬款已經大于營業收入了
談起應收賬款,出席“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的很多企業家也深有感觸。
金科環境董事長張慧春表示,當前在環保行業,除了尋找新市場、新的業務空間外,最大的痛點就是應收賬款了。“我們的應收賬款還好,因為我們是做深度水處理和污廢水資源化的,政府的業務量相對沒有那么大。”他說。
但是,據張慧春所知,環保行業的很多公司,其應收賬款已經大于每年的營業收入了。“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所以迫切需要媒體朋友們幫著一起呼吁,找到一些解決的辦法。”在他看來,如果再拖幾年,可能很多公司都將難以堅持下去。其實現在也有很多公司都在倒閉,或者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應收賬款的壓力,現金流支撐不了他們持續運行了。
北控水務集團副總裁冒建華也表示,應收賬款問題的本質,是環保設施正在逐漸成為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這就使得其收益率也會回歸到國債級別的水平。
總之,環保行業的業態正在改變,應收賬款問題只不過是行業轉型壓力的集中體現。這迫使我們必須要轉型,倒逼企業尋求新的發展路徑,而不只是單純的抱怨。
原標題:生物質發電補貼缺口達400億元!環境商會建議加大清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