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從湖南省住建廳獲悉,湘潭市住建局日前與湘潭中環污水有限公司簽訂了“按效付費”協議,這標志著湘潭的城市污水處理由之前的“按量付費”全面轉變成“按效付費”模式。
“污水治理表象在廠里,根子在管網。”湘潭市住建局局長潘永其說,過去,湘潭市政管網老舊破損、雨污合流,住宅小區污水管和城市下水道混接錯接,污水處理質效長期在低水平徘徊。污水處理廠對于撇除外水沒有積極性,因為混入污水管網的溪水、雨水、地下水等外水,都納入污水處理的總量進行結算。
湘潭市城區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始于2022年,以污水處理廠為統攬,以管網建設與維護為發力點,“按效付費”則是系統治理的關鍵一環。潘永其介紹,以今年9月、10月、11月為例,較去年同期比,河東污水處理廠、河東第二污水處理廠和河西污水處理廠每天撇除外水分別約為4萬噸、1萬噸和4.8萬噸,相當于每天少處理外水近10萬噸,因撇出外水年度節約污水處理服務費約4300萬元。
記者采訪發現,“按效付費”不是簡單計算污水處理總量,而是通過檢測多項生化指標,根據污染物濃度削減情況對污水處理服務費進行計算付費。
湘潭市住建局城市供排水管理科提供的數據顯示,以河東第二污水處理廠為例,今年9月、10月、11月污水處理服務費,如按量付費,分別為660萬元、681萬元、660萬元。實施按效付費后,分別為616萬元、624萬元、608萬元,節約資金44萬元、57萬元、52萬元,平均費用節約率為7.6%。據測算,湘潭市城區4座污水處理廠一年將節約污水處理服務費1300多萬元。
湖南省住建廳城建處副處長王暢介紹,湖南省出臺了《湖南省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運行管理若干規定》,推行廠網一體化、專業化運行維護和績效付費管理制度。湘潭市城區4座污水處理廠在原特許經營協議基礎上,全部補充簽訂了“按效付費”協議,成為湖南省第一個全面實施“按效付費”的城市,通過實施一批“撇清水、擠外水、收污水”項目,匯入污水處理廠的污水總量大幅減少,原規劃規模6萬噸/天的鐵牛埠污水處理廠無需建設,僅此一項就節省污水處理廠建設投資約3.5億元,節約用地約120畝。
湘潭城內的長城濕地,是為提升流域范圍內水質而興建的一座人工濕地公園,總占地面積143畝,日處理污水規模2.5萬噸。湘潭市城市供水排水監測管理站站長謝良平告訴記者,2022年長城濕地建成后,實現了唐興橋流域清污分流,達到排放標準的渠道水流入湘江,污水進入河西污水處理廠,進水COD濃度提升了50%以上,同時溢流污染頻次明顯減少,唐興橋流域水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湘潭市近年來“網”住污水,以“效”治水,回溯至排污源頭,對納污范圍的管網初步實行了網格化管理。2023年底,湘潭城區24條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治理并銷號,消除率100%。
管網老舊破損、混接錯接、雨污合流、污水直排等問題,是城市污水收集和處理長期面臨的難點痛點。
不僅湖南等地開展了污水處理質效提升行動,推行以污染物削減績效為導向的按效付費機制,國家層面也出臺了相應政策。
例如,2023年12月,《關于推進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實施意見》提到,推動建立污水處理服務費與污水處理廠進水污染物濃度、污染物削減量、出水水質、污泥無害化穩定化處理效果掛鉤的按效付費機制。
2024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也提出,落實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構建覆蓋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收費機制。
一直以來,污水處理收費政策也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今年,北控水務集團執行總裁李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表示,推動污水處理行業建立“按效付費”機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考慮(每經專訪 | 北控水務李力、劉偉巖:污水處理必然走向“按效付費”機制,當前需從管網入手解決突出短板)。
第一,經過過去幾年的黑臭水體治理,各地水污染狀況實現根本好轉,黑臭水體已基本消除。但水污染治理并非不存在問題,尤其是雨天河道反黑反臭情況還未消除,說明污水沒有完全收集進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現象仍然存在,從指標上看,一部分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污染物濃度沒有達到正常污水的“應有濃度”(生化需氧量BOD5>100mg/L)。
實施“按效付費”意在倒逼污水集中收集率的有效提升,讓污水處理廠發揮其處理污染物總量的效能,而非只達到處理量的水力負荷。目前按照處理污水量付費的方式,進水污染物濃度不同的污水處理廠可能面臨同一單價。因此,進水污染物濃度較低的污水處理廠,提升污水處理效能的動力不強,這不利于提高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的積極性。
第二,現有排水體制中普遍存在雨污合流的情況。我國不少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是稀釋后的污水,大量外來水(地下水、河湖水、山泉水、雨水等)進入管網、河道,導致真正的污水反而可能“進不來”,而“按效付費”能夠鼓勵控源截污、清污分流。
他認為,“按效付費”的落地是一個長期推進過程,未來污水處理行業必然要走向“按效付費”機制。
原標題:湖南首個!湘潭城市污水處理全面推行“按效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