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兩個特大型城市,完全不同的污泥處理路線
北京和上海,一個是中國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另一個是中國南方的經濟金融中心。兩者同為特大型城市,都面臨著人口密集、土地緊張和經濟發達帶來的挑戰,但在市政污泥處理方面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技術路線。
先來看看兩者的污泥量。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北京市2023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的通告》顯示,2023年,北京市145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產量為39.33萬噸,處置量為39.33萬噸,處置率達100%。2023年,全市共有13家污泥處理處置單位(水務部門主管),污泥處置能力為54.59萬噸/年。上述污泥量,折合成80%含水率的污泥就是5387.7噸/天。
再看上海,根據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上海市2023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公告》,截至2023 年底,全市建成運行的城鎮污水處理廠43座,合計污水處理能力1022.5萬噸/日。2023年,全市城鎮污水處理廠產生污泥共有179.0萬噸(干基 43.87萬噸),其中獨立焚燒的29.0萬噸(干基,下同),電廠摻燒的10.5萬噸, 生活垃圾焚燒設施摻燒4.4萬噸。2023年,全市已建成污泥處置設施13座,合計處置能力62.63萬噸/年,主要處置方式為衛生填埋、獨立焚燒、電廠摻燒等。這些污泥量,折合成80%含水率的污泥則是6010噸/天。
也就是說,北京和上海,污泥量基本上是差不多的。這么大的污泥量,對于北京和上海來說,如何才能穩定、安全的實現處理處置和消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全球最大項目落地!污泥焚燒憑啥成為國內主流工藝?》一文中,我們已經對污泥焚燒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得出一個結論——對中大城市而言,污泥焚燒成為“雖貴,但不得不用的技術路線”。
那么,在實踐中,北京和上海究竟是如何選擇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的呢?
先看上海。2018年12月,上海市水務局、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編制的《上海市污水處理系統及污泥處理處置規劃(2017-2035)》明確:石洞口、竹園、白龍港三大污水處理中心片區的污水處理廠以污泥單獨焚燒為主,協同焚燒為輔;郊區污水處理廠以污泥干化焚燒為主,好氧發酵+土地利用為輔。《上海市2023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公告》發布信息中,污泥也是幾乎全部進行直接焚燒、協同焚燒處理(電廠、垃圾場摻燒)。
然而,北京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污泥處理處置路線,以污泥土地利用為主、焚燒和其他處理路線為輔。大家知道,“因地制宜、上天入地”是污泥處理處置的重要原則,在業內,支持污泥土地利用的專家學者,往往反對污泥焚燒;支持污泥焚燒的專家學者,也往往反對土地利用,這就形成了“反燒派”與“挺燒派”兩大對立的派別。
而北京和上海,差不多的污泥量,結果卻一個以焚燒為主,一個以土地利用為主。一個“挺燒派”,一個“反燒派”,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
同樣作為超大城市、人口密集、土地緊張而又經濟發達的北京,為什么選擇了污泥土地利用路線,而沒有選擇以污泥焚燒為主的技術路線呢?
2 北京為何選擇污泥土地利用,而不是焚燒?
北京之所以形成“土地利用為主,焚燒和其他處理路線為輔”的污泥處理處置路線,與其獨特的歷史淵源、客觀條件和政策環境等有關。
1、北京污泥土地利用的歷史淵源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為了解決污水問題,北京市高碑店就設計建成了一座日處理二十余萬噸污水的簡易污水處理廠,對污水進行簡單沉淀和過濾后用于農田灌溉,產生的污泥則用于土地施肥,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污泥土地利用的黃金時期”。
后來,高碑店污水廠逐步擴建到100萬噸/日規模,成為當時工藝先進、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同期建設的污泥處理單元則選用污泥濃縮、兩級中溫消化工藝,消化后的污泥經機械脫水,其泥餅可作為有機肥原料或進行衛生填埋。污泥厭氧消化產生的沼氣可用于發電,機組的廢熱則回用于消化池的加熱,這也開啟了污泥厭氧消化的先河,后來選擇類似技術路線的還有小紅門污泥厭氧消化廠,西安污泥厭氧消化廠也是受北京污泥厭氧消化路線影響而建設的。
總之,那個時期,污泥厭氧消化是公認的主流處理路線,包括濟南、石家莊、無錫等多地均建有大型污泥厭氧消化廠,我們在路邊經常看到的巨大的卵形設施就是厭氧消化罐。
因此,北京市有著幾十年污泥土地利用的歷史。
2、北京不能選擇污泥焚燒的客觀條件
隨著污泥量的增加,污泥處置的出路減少,北京的污泥處理處置開始面臨巨大的挑戰。
從2010年開始,北京市先后建設了大興龐各莊污泥好氧堆肥工藝、清河污泥干化項目、北京水泥污泥干化協同焚燒項目,對北京污水處理廠的污泥進行多路徑的探索和嘗試。最終,北京逐步確定了“因地制宜、技術多元、循環利用”的污泥處置原則,“中心區以干化、電廠和水泥廠協同焚燒為主,郊區以堆肥為主,實現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置和循環利用”的總體思路。
而從2013年開始,受空氣污染治理的影響,《大氣污染防治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相繼發布,北京市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污泥干化的燃氣費用飆升,而且已經沒有了協同焚燒的處理設施。
這是北京之所以不選擇污泥焚燒的客觀條件。此外,北京居民的“反燒”情緒較濃,也限制了污泥焚燒路線的選擇。200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在阿蘇衛填埋場的基礎上建設垃圾焚燒廠,但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項目擱置長達6年之久,重啟后仍然遭到居民反對,該項目直到2019年才點火啟動運行。
3、厭氧消化設施舊貌換新顏,避免資產浪費的同時實現低碳環保
面對各方面的困擾,結合北京市污泥有機質較高等特點,經過專家論證,北京市最終選擇了“熱水解+高級厭氧消化+板框脫水+土地利用”的創新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在原有厭氧消化工藝前增加熱水解單元,提高沼氣產率,縮短厭氧消化時間,同時還減少了污泥臭味。經過改造,原有的污泥厭氧消化設施得以重新利用,在不新增建設用地的基礎上提高了污泥處理量。產生的污泥產物進行土地利用,厭氧消化產生的沼氣進行電、蒸汽、熱的綜合利用。從而實現污泥處置的無害化、穩定化、減量化、資源化、低碳化等處理目標。
目前,北京市已經建設了高碑店、小紅門、槐房、清河第二、高安屯等5座污泥處理中心,總處理能力為6128噸/日。
4、切實打通了污泥土地利用的政策通路
針對污泥土地利用,國家也有相關標要求,比如《農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標準》GB4284-2018、《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園林綠化用泥質》GB/T23486-2009、《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土地改良用泥質》GB/T24600-2009、《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污泥農用泥質》CJ/T309-2009、《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林地用泥質》CJ/T-2010等,但在實際執行時仍然會遇到各方阻力,使得合格的污泥產品無處可去,處境尷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18年,北京市園林局、環保局、水務局共同印發《關于在本市林地中開展使用處理達標后城鎮生活污泥試點工作的通知》(京綠科發〔2018〕1號),明確了在林地中使用污泥的意義,以及使用的范圍、程序、方法及檢測評估等環節,做到試點示范,穩步推進。
同時,相關部門也在加快制定《北京市平原生態林達標污泥資源化利用管理辦法》,明確污泥產品在平原生態林中施用的范圍、技術要求、申報審批程序及監督考核等內容。
這些政策,都為污泥產品的土地利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 沒有最好的技術路線,只有最適合的
北京和上海雖然都是超大型城市,人口密集、土地緊張,但是各有各的特點,污泥處理處置的歷史淵源、客觀條件、民眾接受度、政策支持力度等也均有不同。
因此,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污泥處理處置路線,從根本上解決“污泥圍城”問題,才是最好的技術路線。
同時,不管是污泥土地利用,還是污泥干化焚燒,都是國家推薦的技術路線。這兩種路線得以在國內最大的兩個城市實踐,也為其他地區進行污泥處理處置提供了非常好的參考。
原標題:北京pk上海,污泥處理路線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