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之際,省級環保集團隊伍再添一員“猛將”!
12月4日,青海省生態環保產業有限公司(下稱“青海生態環保產業公司”)正式成立,注冊資本2億元。此消息一出,環保市場再度沸騰。這也將成為今年7月成立的新疆環保循環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后,在西北地區誕生的又一艘“國”字頭環保巨艦。
愛企查資料顯示,青海生態環保產業公司由青海省國有資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100%持股,實際控制人為青海省國資委,經營范圍包括:環境保護監測;生態保護區管理服務;生態資源監測;環境應急治理服務;碳減排、碳轉化、碳捕捉、碳封存技術研發;水污染治理;土壤環境污染防治服務;大氣環境污染防治服務等等。
結合之前廣東、四川、安徽、云南、山東、江蘇等省情況來看,國資成立具有地方屬性的環保集團通常出于三點原因,一是整合區域內環保資源,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地環保問題;二是發揮引領作用,促進區域內環保產業洗牌升級;三是借政策的東風,增強國資自主“造血”能力。如廣東省環保集團,在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達215.31億,已逐步成為承擔省委省政府重大環境治理任務的主力軍。
那么,青海省國資再次出手,又有何種考慮呢?
原環保集團業務進展緩慢
據查,青海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青海省國有資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曾于2018年11月成立了青海省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該集團的股東變為青海國斐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天勤泰安(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分別持股85%、15%,背后實控人也變更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這家青海省環保產業集團已經不再是實質意義上的環保集團,而成為一個單純的投資、控股平臺。
環保在線粗略搜索發現,該集團并未在環保業務上有所突破,活躍度遠低于其他省份的環保集團。股東的變化則進一步說明,該公司或已不再被青海省國資作為推進當地環保事業發展的載體。相比之下,這次成立的青海生態環保產業公司則明顯不同,由青海省國資委間接全資控制,且注冊資本高達2億元,可見重視。
新青海生態環保產業公司在經營范圍上也有調整,新增“碳減排、碳轉化、碳捕捉、碳封存技術研發”“生態保護區管理服務”“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管理”等符合青海省省情要求的業務,并將環境監測置于重要位置,綜合開展水、氣、土污染防治。
同期,青海省還成立了首家國有獨資碳資產管理公司——青海碳匯資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由省會西寧市的國資委實控,以碳資產開發(CCER項目)、碳配額管理和碳交易為核心業務板塊,致力于解決各縣區生態碳匯開發難點、生態資源價值轉化及碳排放雙控制等關鍵性問題。
青海碳匯資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表示,青海生態建設特別是林業生態建設成果斐然,但缺乏將生態價值轉換為經濟價值的渠道,如何讓這些林草資源在產生生態效益的同時,也能實現自我循環,既減輕財政負擔,又激活其內在活力,一直是當地思考的問題。
同樣在環境評價業務上有所布局的青海生態環保產業公司,是否也將配合推進當地“雙碳”目標實現呢?值得期待!
地方環保集團“打法”升級
有國資背景,這些地方環保集團往往自帶話題度,其一舉一動也會引起廣泛討論。今年以來,各地環保集團動作不斷,圈地、擴張的意圖十分明顯。
四川省生態環保集團首次發行公司債券
11月份,四川省生態環保集團首次申請注冊發行公司債券已獲得中國證監會同意,在2年有效期內可以分期公開發行科技創新公司債券不超過20億元。
本次獲批,將助推四川省生態環保集團首次打通債券市場直接融資渠道,有力推動公司創新引領、科技強企戰略,以創新發展、轉型發展支撐公司高質量發展遠景目標。
下一步,四川省生態環保集團將在年內擇機落地債券首期發行,不斷拓展融資渠道,引取資本活水、厚植產業基石,為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六省區環保集團抱團
10月23日上午,在東營“黃河流域省(區)屬國資國企對接交流會”上,山東環保集團、山西低碳環保產業集團、內蒙古環保投資集團、陜西環保集團、甘肅潤隴環保集團、寧夏環保集團等黃河流域六省區環保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六省區環保集團“抱團”合作的情況尚屬行業內首次,各方將本著“平等互利、開放共享、協同創新、綠色發展”的原則,圍繞加強區域協同合作、共建黃河流域生態環保平臺、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拓展業務合作與交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將為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遼寧省水資源管理集團吸收合并省環保集團
遼寧省水資源管理集團吸收合并省環保集團,成立遼寧省水資源管理和生態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功能保障類國有企業,承擔防汛和供水、環境綜合治理及生態修復、綠色低碳發展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公益職責。
9月29日,“遼寧省水資源管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名稱已經變更為“遼寧省水資源管理和生態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從公司名稱上明確了“生態環保”業務的重要地位。
2030年前,該集團將力爭成為國內一流的水資源管理與環保產業集團,為遼寧維護“五大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江蘇省環保集團加速成立子公司
10月14日,江蘇省環保集團召開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暨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推進會,明確要扎實穩妥地推進戰新基金落地、對接資本市場、管網公司組建、省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技術支持中心籌建等重點工作,按照時間節點,加快推進,形成更多工作成果。要加快推進投資并購、央地合作、“雙碳”等重點業務,盡快破局,以進促穩。
在這之前,江蘇已著手形成“省市”合力,分別在常州、蘇州、宿遷、南通、鹽城成立了江蘇中吳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江蘇省環保集團蘇州有限公司、江蘇省環保集團宿遷有限公司、江蘇省環保集團南通有限公司和江蘇省環保集團鹽城有限公司,與市級國有資本共同出資成立。
《青山產業評論》認為,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環保集團并不比其他環保國央企有更多的特殊之處,環保集團所謂的站位、資源優勢或許可以在開局上帶來優勢,但并不能支撐集團持續的發展。
因此,省環保集團在營運過程中,也需要綜合考慮投資與回報比,既要發揮領頭作用帶動一省環保產業發展,也要筑牢自身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熱鬧喧囂過后,還是要拿出業績(政績),除此之外都是多余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