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至9月2日,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分別赴浙江省杭州市、嘉興市、湖州市和上海市調研大氣污染防治、綠色低碳轉型等工作情況。第一站,孫金龍一行前往杭州八堡船閘、湖州南方物流有限公司,調研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情況。期間,孫金龍仔細查看、詳細了解,指出:“要不斷提升清潔化運輸水平,促進區域環境質量提升。”
幾乎同時,8月29日至30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于會文正帶隊在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調研移動源監管情況,深入多家單位,仔細詢問、詳細查看,全面了解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建設情況。這之前,8月23日至25日,于會文剛剛帶隊赴河南省鄭州市、河北省保定市開展了移動源專項調研,全面查看檢測、維修流程,詳細了解弄虛作假問題情形。
僅一周時間,生態環境部兩位話事人接連三起調研,矛頭都指向同一大氣污染防治細分領域——移動源。這無疑釋放出清晰的信號,即國家層面未來會大力開展這項工作,相應地,與之相關的前端檢測、末端治理等多個環節也將迎來新一輪“大考”。
據《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十四五”時期,針對移動源的“五大行動”(推進公轉鐵行動、柴油貨車清潔化行動、非道路機械綜合治理行動、重點用車企業強化監管行動、柴油貨車聯合執法行動)將逐步落實。
“但要注意到,實施這些減排措施的同時,還有大量新增的車輛和機械,因此移動源排放一直處于高位。”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介紹稱,我國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還是高位,機動車等移動源的排放量已經成為我國氮氧化物排放量的第一大來源。移動源排放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居高不下,也是夏天臭氧污染的一個主要貢獻者。
近期的調研中,生態環境部再次強調:“移動源污染已成為我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加強移動源污染治理的緊迫性日益凸顯。”
移動源污染已成為我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搭上“大規模設備更新”快車,加碼源頭防治
《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23年)》顯示,2022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已經達到4.17億輛,全年排放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顆粒物分別為743.0萬噸、191.2萬噸、526.7萬噸、5.3萬噸。其中,汽車是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主要貢獻者,而柴油車則主要貢獻了氮氧化物,排放量超過汽車排放總量的80%。與此同時,非道路移動源排放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強。
2023年年末,我國向聯合國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三次兩年更新報告》,并向國際社會提供了2018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這份清單中透露,2018 年全國能源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01.5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交通運輸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共98202.8萬噸、甲烷12.9萬噸、氧化亞氮2.3萬噸,是主要貢獻者之一。
近年來,為推進移動源污染減排,生態環境部等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車輛排放標準已實現“三級跳”,相應油品標準“三級跳”,“公轉鐵”大力推進,鐵路貨運量自2016年以來實現6連增。年初,五部門聯合下達公告,要求從1月1日開始,不得銷售部分實際行駛污染物排放試驗報告結果為“僅監測”等的輕型汽車國六b車型,進一步提高上路車輛環保標準,以從源頭進行防治。
赴杭州八堡船閘、湖州南方物流有限公司調研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情況之時,孫金龍表示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不同運輸方式合理分工、有效銜接,對實現交通運輸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具有重要作用。要持續推進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提高鐵路、水運在綜合運輸中的承運比例,并利用封閉式皮帶廊道、
新能源車輛等綠色運輸方式,不斷提升清潔化運輸水平,促進區域環境質量提升。
可見,深入推進實現清潔運輸,仍是防治移動源污染的治本之策。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運輸領域以舊換新亦是“大規模設備更新”補貼的重要方向。
至當前,財政部聯合交通運輸部等部門,接連出臺多份文件促進廢舊機動車、超排車輛等報廢。《關于實施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的通知》明確,從8月1日至12月31日對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給予資金補貼,可與新購國六標準新車及新能源營運車輛等補貼同享。全國汽車以舊換新平臺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8月31日上午10點,已經收到汽車報廢更新補貼申請超過80萬份。
在8月底至9月初,這一被業界視為車市“金九銀十”的時間段,地方補貼政策也在密集上新,包括北京、廣東、重慶、浙江、四川、湖北、湖南、黑龍江、青海等,其中還不乏類似上海提高補貼標準的方案。據悉,上海擬將補貼標準提高至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貼2萬元、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補貼1.5萬元。另外,北京市也計劃將報廢舊車并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從之前的1萬元提高至2萬元,購買燃油車補貼從7000元提高至1.5萬元。
乘聯分會秘書長表示:“近幾個月的報廢更新申報量環比大幅增長,充分體現了報廢更新政策的拉動效果喜人。”
機動車檢驗檢測、維修機構是“最后一道閘門”
生態環境部門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打擊造假行為
于會文赴河南省鄭州市、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四地開展的專項調研,則重點關注了第三方檢測機構。
在鄭州、保定,深入河南征遠機動車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鄭州國際陸港停車場、保定中匯機動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保定市定興縣恒通汽車維修服務中心(M站)等相關企業,全面查看機動車檢測、維修流程,詳細了解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擅自放寬檢測方法、對冒黑煙車輛出具合格報告、使用OBD(車載排放診斷系統)數據干擾作弊器作假、維修機構對未經維修車輛出具虛假維修合格證等弄虛作假問題情形,現場查看柴油重型貨車違規墊高
溫度傳感器、不正常使用尿素、篡改OBD數據等問題。
在成都、眉山,深入國家環境保護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擬重點實驗室成都基地、眉山市彭山區德龍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成都雙流眾維機動車檢測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雙流陽光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等相關單位,全面了解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建設情況,仔細詢問移動源日常監管情況及相關企業經營現狀,詳細查看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違規使用OBD(車載排放診斷系統)故障解碼器干擾檢測、擅自改裝車輛供油系統通過檢測、對冒黑煙車輛出具合格報告、維修機構對未經維修車輛出具虛假維修合格證等問題情形。
其中提到的OBD轉接器,是一種連接在車輛OBD接口和診斷設備之間的外掛“作弊器”,主要用于篡改車輛檢測信息。近幾年,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屢屢發現。比如,廣西日前公布的“2022年南寧市某機動車檢測公司出具虛假排放檢驗報告案”,涉事公司便是通過相關技術設備,造成2022年4月至6月共有40輛汽油車OBD采集的數據失實,并違規為其出具了合格的檢驗報告。
《中國環境報》撰寫的《機動車檢驗機構干擾OBD檢測,是否應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定罪?》一文中對此種手段展開了討論,其認為“應將該種外部干擾行為擴大解釋為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行為是合理的,應堅決予以從嚴、從重、從快全鏈條打擊。”
事實上,對第三方機構檢測數據弄虛作假問題,國家層面一貫秉承著“零容忍”的態度。8月13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五部門聯合印發《檢驗檢測領域綜合治理行動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門在前期已開展整治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為期5個月的專項整治“回頭看”。其中,重點領域之一就是“生態環境檢驗檢測專項整治”。
生態環境部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裴曉菲表示,生態環境部始終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打擊造假行為,并計劃拓展打擊范圍,在繼續對環評和監測兩大領域第三方機構弄虛作假重拳出擊的同時,也將關注到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自主驗收、機動車排放檢驗、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質量管理等領域。
可見,在機動車第三方檢驗檢測領域,一場“打假風暴”正在醞釀。需引起重視的是,未來,第三方環保機構弄虛情節嚴重的,很有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最高人民檢察院6月份披露的“環評報告造假入刑第一案”中,涉事人員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至一年不等,并處罰金。
中央環保督察施壓,地方加緊施策
對于移動源污染的關注,在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查也有體現。6月份,第四批7個典型案例集中通報,上海、浙江、湖北、湖南、重慶三省兩市均與大氣污染及環境空氣質量下降相關。其中,機動車尾氣檢測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尤其突出。督察組在湖北抽查了8家機動車尾氣檢測機構,全部有弄虛作假情況;在上海部分檢驗機構未建設重型柴油車尾氣排放檢測線,不具備相應檢測能力,卻違規檢驗重型柴油車出具多份檢驗報告……
8月20日至21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7省(市)反饋督察情況。會上對督察發現問題進行了總結梳理,“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存在數據造假問題”與“建筑垃圾違規處置問題較為突出”、“一些地方環境空氣質量反彈,一些地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突出”等一同被視作整改重點,相關要求將體現在整改方案中。
誠如《中國環境報》分析的,由于移動源的流動性、排放相對不連續等特點,生態環境部門常用的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證與生態環境執法等手段,往往對其關注的比較少。因此,其建議:
①切實把移動源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厘清移動源產生的污染因子的種類、濃度等并進行科學評估,提出切實可行、科學的防治措施;②切實把移動源納入排污許可管理落實,除明確基本信息,還要把移動源排放因子、排放標準、允許的排放量等一并納入排污許可證管理范疇,向固定源+移動源“一體化”發放排污許可證轉變;③切實把移動源納入生態環境執法落實,在頂層設計上要及時將污染源的移動源納入“雙隨機 一公開”的指導文件中,按計劃入企開展固定源+移動源進行精準執法。
可喜的是,地方層面正加快從多方面采取行動,防治移動源污染。
比如河南,9月4日召開了全省移動源污染防治工作推進會,明確要強化機動車排放檢驗和維修機構監管,加強業務培訓,曝光典型案例,嚴打弄虛造假;要強化柴油貨車路檢路查和入戶檢查,開展專項行動,優化方法,加強獎懲,提高工作質效等舉措,擬加強監督抽測,推動規范管理、達標排放。
比如安徽,馬鞍山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聯合南京市開展了“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跨區域聯合執法專項行動”,采取統一調度、聯合編組、“錦囊”式執法方式進行,檢查檢驗機構的檢驗資質、
檢測設備、標準物質、檢測方法、檢測過程、檢驗報告、數據存儲及信息報送等,有力震懾了弄虛作假行為。
再比如京津冀,三方攜手開展移動源領域環境執法聯防聯控,通過路檢路查、隨機抽測等手段實現移動源跨區域協同共治。同時,建立其執法數據共享互認機制,實現車輛監測數據、違法行為記錄等關鍵信息的數據共享,使開展跨地域、跨部門協同執法“如虎添翼”。
隨著上述工作落實,我國移動源污染防治工作勢必還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