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改變了曾經一味以經濟為核心、只追求速度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供水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如何找尋到自身的發展定位,既要滿足黨對行業的期待,又要滿足自身健康發展?新供水往哪個方向走?什么樣的路徑能給行業帶來一些突破?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傅濤在2023(第八屆)供水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分享了他的新思考。
在第二十一屆水業戰略論壇上,傅濤曾對環境產業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和反思。傅濤指出,環境產業經歷過兩次浪潮,然而都沒有推動行業發展向理想的方向。第一次浪潮由政府改革拉動,第二次浪潮由資本市場推動,實際上行業并沒有真正準備好,才會被市場化洗禮,被資本化催生。
所幸的是,供水行業一直沒有受太大影響,因為行業始終沒膨脹起來。2016年,首屆供水高峰論壇在濟南舉辦,當年也是國內首個供水服務熱線濟南水務“小白熱線”成立20周年,論壇主題聚焦在客服,提出供水行業要“挖井不忘吃水人”,充分考慮客戶的感知。
二十大以后,中國進入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時代。當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發展不平衡和不足之間的矛盾。定義高質量供水服務產品的著力點,應該在公共服務之后,在強制性國標之上。基于此,供水聯盟提出了服務質量分級,修訂了供水服務的團體標準,探索為行業樹立產業服務的標尺。
在新的產業背景和發展背景之下,新供水往哪個方向走?什么樣的路徑能給行業帶來一些突破?
01 新時代與大變局
供水行業是政策驅動型行業,也是高度敏感的民生行業。如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變局,傳統的供水行業同樣對變革感同深切。
新時代的四個特點
新時代有四個顯著背景與供水行業密切相關:
一是從基礎到高質量,從全面小康到全面現代化。2021年是我國進入全面小康的年份,全面小康之后要實現全面現代化。小康關注百姓的衣食住行,而全面現代化社會的需求和矛盾,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傅濤指出,如果不去定義美好,只去定義衣食住行,供水行業將永遠停留在基礎上。
二是經濟發展模式的大轉型。從經濟模型上看,以前所有的產業都在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在過程中對標國際上的領跑者,從開始的對標香港、中國臺灣、“四小龍”,到后來對標英國、德國、美國。如今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到了新階段,已經找不到可以對照的目標了。
三是對標美好生活向往,中國進入理性為基礎的感性社會。目前我國的發展目標發生了變化, 以前是滿足人民各種物質文化需求,現在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而“美好”是一種感受,比如在水質方面,即便已經達到了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但如果老百姓認為水的口感不好,就是沒有滿足對于美好的感知。在理性為基礎的感性社會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具有強烈的感性標準。
四是要滿足安全與效率的平衡。進入到特定的時期,中美對抗等因素讓安全問題凸顯??梢钥吹蕉髨蟾嬷?,提及安全的次數要遠遠高于十九大報告,供水行業要為安全提供保障,同時要將安全與效率相平衡。
中國式現代化七個特點與供水行業密切相關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黨的二十大的召開進一步深刻影響環境產業的變革與發展,E20黨支部第一時間對其精神進行了學習,總結了二十五點重要影響。其中,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具備的七個特點與供水行業密切相關,展現了新時代供水行業的定位和特點。
第一,人民至上,14億共同富裕。在過去,經濟發展是我國發展的唯一標尺,80年代提出建設4個現代化,2000年左右提出達到發達國家70年代的工業水平,對標的都是西方標準。而中國式現代化建立的基礎以“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為基本邏輯,不是考慮部分人的感受。
第二,尊重自然,自然共生。當今“兩山論”深入人心,被寫進了黨章,體現了尊重自然,與自然共生,用消耗綠水青山來實現金山銀山的路徑是行不通。
第三,和平共處,不搶他人。中國式現代化是建立在和平的基礎之上的,并非掠奪他人。
第四,與時俱進,動態平衡。中國式現代化并非一張固定的藍圖,對標的是人民對美好的愿景,是動態的,與時俱進的。
第五,協調發展,區域均衡。區域發展不是地方各司其職、同質化發展,也不只強調沿海和大城市,要統一布局,均衡發展。
第六,精神文明,內外兼修。中國式現代化不止追求物質文明,還追求精神文明,要在中國的價值觀下去尋求發展路徑。
第七,長期主義,算大帳。中國的江山是共產黨打下來的,黨代表人民去執政,黨的領導是有序的,制定的政策是長期主義的。
中國式現代化這七個特點,改變了曾經一味以經濟發展為核心、只追求發展速度的時代,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產生了約束。在這樣的背景下,供水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如何找尋到自身的發展定位,既要滿足黨對行業期待,又要滿足自身健康發展?
02 供水產業高質量路徑在哪?
供水行業的發展有兩個回避不開的背景:
一是二十大報告中,提及公共服務的“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二十大之后,公共服務領域投資拉動的動力變小,政府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放手放腳,隱性債務成為了行業關注的重點。同時環境產業已經觸碰到了公共服務的天花板,基礎服務高收益時代正在過去。
與此同時,全世界范圍的政治意識形態都在發生變化,有的表現為民粹主義的風行,像中國表現為以人民為中心,這導致了公益服務的公益化趨勢,各國都是如此,公共服務越來越便宜。傅濤表示,所有強制性標準所推動的服務都是紅線服務、底線服務,最基礎的公共服務,只要是最基礎的公共服務都有調價難的問題。在這樣政治經濟學的基本邏輯下,供水行業收益率比11年前更低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很容易轉嫁各種責任到供水企業,然而,供水企業有剛性的支出和基本的責任,不應成為可以隨便捏的橡膠棒。
在任職發改委水價改革顧問時,傅濤曾提出支點理論,在支點理論中,供水企業經過成本監審后,應成為水價的一個支點,在翹翹板兩頭,一邊是政府財政,另一邊是公共價格——政府公共價格補貼高,百姓的水價壓力就低,反之百姓為水價付出多,政府財政壓力就低。
供水企業的責任是確?;A公共服務的安全穩定可靠,剛性成本一經發生,費用要么老百姓出,要么政府補貼出,沒有第三個來源。供水企業絕不是,也沒有資格成為任何一方價格調整的對立面,價格調整既不是供水企業的虧損,也不是供水企業要向百姓或者政府財政轉嫁成本。
第二是《兩山經濟》的層級理論。
傅濤在《兩山經濟》中,總結歸納了生態文明視角下的五個社會價值規律的理論,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層次循環理論。層級理論中,社會經濟被價值對價和商業動能因素影響,被分成各種價值層級,每個產業在經濟里頭的活動被分配了不同的收益率。塔尖的層級是價值的創造,其次是金融、地產、工業。
自然生態、水與人類生存發展最為息息相關,但屬于被政治束縛的產業,涉及到人民生活的穩定,不可能實現高收益率,因此處于價值鏈的底端,是需要政府稅收支付的地平線以下部分。傅濤指出,基礎服務在行業中“極其重要,又賺不到錢”——不做基礎供水的企業不是真水務企業,但是只做供水基礎服務的水務企業一定是苦行僧,不可能獲得很好的經濟報表。
這樣的背景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產業的迷失,傅濤指出,在缺乏產業化邊界的情況下去推動市場化,帶來的只有項目化、勞務化、 低質低價、調價滯后的惡果,比如在某種程度上,供水企業成為了營商環境建設的犧牲品。
如今,政治因素和社會因素對供水行業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供水產業要想突破產業瓶頸,不能完全期望于公共價格的調整。
用產業標尺,重新定義供水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供水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兩把標尺,一是高質量的行業標尺,即提高基礎服務水平。傅濤指出,在基礎服務中,首當其沖應該瞄準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批準發布的97項重要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然而傅濤強調,標準的提高是行業標準,并不是產業標尺,高質量的產業標尺,是滿足用戶美好需求。
供水行業要定義美好,如果不去定義美好,行業將永遠停留在基礎上,找不到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最終成為一個偉大而不強大的行業。傅濤用大學食堂舉例,曾經大學食堂不充足,國家招聘社會力量來進行市場化改革,在短時間內讓大學食堂普及,讓所有學生吃得起飯,因此要限價競爭性價比?,F在國家進入到小康社會,大學食堂都建滿了,企業要把利潤做大,需要在大鍋飯的基礎上到二樓做精品小炒。
供水行業要進入高階發展,也是要大膽的從一樓起步,向二樓、三樓業務發展,伴隨著的就是行業的產品服務都要有高標準。
03 發現供水行業價值,并用高標準定義高價值
滿足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服務,解決得是溫飽,基礎供水恰恰是溫飽中的溫飽,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供水行業能給用戶帶來的美好,并圍繞此去進行產業和服務的升級,才能真正稱之為高質量的服務。
水務行業高質量最核心的表征是服務的產品化
基于此,傅濤指出,定義高質量供水服務產品的著力點,應該在公共服務之后,在強制性國標之上。應該用高標準去定義高價值,去重新定義用戶場景,并將服務連鎖化經營,使其有標準、擁有擴張邏輯的體系,成為服務產品。
如過去酒店缺乏服務標準,所有的酒店都是招待所,服務標準都是基礎的安全衛生,在更高的服務維度之上,形成了香格里拉、皇冠假日、迪士尼等知名品牌。這些品牌有更多服務的追求,更多對于美好的定義,一個沒有服務標準的行業是很悲觀的,服務產品化同樣會拉開供水服務的維度,決定了行業是否能從水質水量維度中走向價值中心的核心。
如何去定義高質量的產品?傅濤認為,應該在特定用戶的特定場景中,去發現價值。供水行業要以大眾服務為基礎,挖掘小眾服務。
供水行業高質量服務產品的場景有很多,傅濤舉例,如住在別墅的群體對于泳池、園藝、養魚等用水存在困惑,別墅服務套餐能夠滿足這些需求;如在北方的一些小區,經常發生停水,高保障服務套餐能夠提供自備水,讓用戶遠離停水的困擾;如人們對于更健康用水、茶藝水的需求,可以提供分質分區用水套餐;尤其對于工業用水硬度、用水指標的不同需求,特定工業用水套餐可以很好的滿足工業對水質的不同要求;又如金科環境,在2023年推出的產品化產品“新水島”,用雙膜法將一級A出水處理成高純水,提供給PCD、芯片廠這種有高質量用水需求客戶,實現了污水處理企業到供水領域的延伸,滿足了一定小眾群體客戶的特殊場景需求。
高標準引領高質量 高標準定義高價值
以前的國標是低端標準,是紅線標準、入門標準,國內一直默認歐標、美標、日標的就是好產品。近些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用高標準引領高質量”,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17年,我國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八部委聯合成立國家質量分級領跑者辦公室,推動我國服務產品與品牌的高標準。
針對環境產業標準化工作,E20環境平臺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成立“兩山標準化研究中心”。
供水服務的標準絕不僅僅是水質水壓標準,一定是在強制標準之上的場景性的價值鎖定,讓用戶明顯的感受到服務差異、技術差異、產品差異,感受到用水服務的價值。傅濤指出,按照產品價值付費是產業化的基礎,沒有服務標準的行業就只有勞務加成本的疊加,沒有服務產品標準就無法標識差異價值。
比如我們選擇空調,產品是不是節能,不是廣告說了算,是標準回答的,這就是質量分級標準的強制應用。在BtoB的環境產業也有兩個標準,比如水泵或水表產品,國標是上市標準,而分級標準是一種高于國標質量的用戶承諾,實現產品差異價值。
目前,服務質量分級與分級標準首先進行了服務標準,形成了一套中國的垃圾焚燒廠、污水處理廠的質量分級標準。供水行業已經開始了“領跑者”團體標準工作,圍繞節能、省心、純水、安全、專業、優先、保障等不同的維度為重點,制定不同類型的服務標準,通過領跑者的標準,來定義不同場景下的產品用戶價值,共同構成供水服務的差異化、多樣化。
04 供水服務的五個高質量進階路徑
路徑一:以感知為基礎的社會化
水務行業有很多感動人心的故事,但由于行業分散、各自為政,目前沒有形成一個行業的核心力量去進行營銷。實際上,在以理性為基礎的感性社會中,供水企業的決策應以人民群眾的最真實的感知作為基礎。如水價調整不僅要獲得價格部門的同意,還要得到人民的支持,人民感知是調價的基礎。
供水行業要敢于有組織的進行營銷,獲得行業和社會的共振和共鳴。行業應該更多的將自身的情懷、擔當、服務特征,并用更為恰當專業的科普語言向社會持續的傳遞,這也是供水聯盟成立的第二個初衷,即主動溝通,讓人民真切感受到供水服務的價值,供水服務的進步和差異,并在選擇間實現對價值的支付。傅濤表示,供水行業要“近民”,要讓客戶感受到行業每一次關心、甚至職責和投訴,都成為價值的來源。
路徑二:價值服務的小眾化
小眾化場景有各自的特點,在特定場景如園區分為焦化園區、建材園區不同的工業品類,又如社區,也分為南方的社區、北方的社區、別墅區、城中村等等,不同區域對水質、服務類型的需求都截然不同。
這樣的多場景小眾市場為供水企業提供了巨大空間,傅濤指出,應該充分利用場景化的定制服務,用質量分級標準固化服務體系,形成服務品牌,去破解基礎公共服務低質低價的魔咒。
傅濤進一步指出,在服務的小眾化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的利用軟件去定義硬件,利用水務行業的智能化,將一致性的水質和水壓,分化成不同的應用場景。
路徑三:數字與智慧支撐精細化
近些年智慧水務、數字水務成為行業熱點,很多企業用一張“智慧大屏”作為智慧水務建設的全部,實際上,這樣的智慧水務建設,距離智能化還有很大差距。
智能化以自動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為基礎,智能的進階正在從簡入繁。以ChatGPT為代表的語言智能的興起,將各個行業上百年的智慧經驗固化到人工智能中,供水行業要用智能水務提升水務服務精細化水平,去釋放內外價值。
路徑四:釋放系統價值
供水是水務之根,只有長出來才能茁壯。水的延伸服務帶來的巨大價值增量,供水行業與城鄉一體、再生水、工業供水、污水等聯動,系統服務需求必將加大,但不是簡單壘加。
路徑五:聯合平臺,實現產業智能進階
智能化進階不僅僅靠龍頭公司幫助,行業需要開放的智能AI中臺,共性工具和基礎模型的共享,為行業搭建一個智慧中臺。實現讓行業的環保工程師、水務工程師能夠按照自身的邏輯和知識體系去定義這個平臺,將人的力量激發出來,成為智能化的主人。(內容整理后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