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7日,江蘇南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南資環保”)收到南京市江寧區行政審批局頒發的《營業執照》,正式更名為“中持(江蘇)環境建設有限公司”(簡稱“中持建設”),自此,這家以微生物強化技術見長,解決高濃度工業污水、污泥和廢氣問題的高新技術企業,將以新的服務形象開啟新的成長征程。
站在更名的時間點細數南資環保的過往,每一段故事背后的專業硬核和技術氣質無不讓人心生尊重和敬佩,進而感慨這份形神合一的創造力。這份創造力,是打磨出了治理高難度廢水的菌種利器,是建構起了分類收集、分質處置的全面解決方案,亦或是成就了技術與行動兼備的公司團隊?答案并不復雜,應該是兼而有之,且持之以恒。
謹以此文,致敬南資環保的過去,期許中持建設的未來。
回顧過往
2011年:南資環保成立
2013年:技術研發基地、制造基地建成投運
2016年:新三板掛牌,證券代碼:839046
2016年:“南京市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掛牌
2016年:成為“專精特新”入庫企業
2017年:灌南開發區工業污水處理項目
2018年:中持收購南資60%股份
2018年:連云港化工園區改造工程
2019年:入選南京市瞪羚企業
2021年:鎮海投資發展基金注入
2021年:入選南京市獨角獸企業
2022年:資質升級:市政、機電安裝一級
2023年:更名為中持建設
2023年:南資生物科技研發中心成立
技術起家:精準治污、靶向治污
江蘇南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初創于2011年,中持股份旗下控股子公司,集科研、工程、生產、服務為一體的環保和生物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在高濃度有毒難降解工業污水處理、工業污泥減量無害化處置、高濃度有機廢氣處理方面擁有核心技術和整體工藝解決方案。
1 工作體系:分類分質、靶向治污的全面解決方案
方案的個性化定制,是南資環保最為鮮明的服務特色。公司在與客戶做好前期溝通的基礎上,以“分類分質,靶向治污”為原則,對每一步產污環節進行全面摸排取樣,科學檢測和分析各類生產活動的污染特點,基于分子層面明確主要難降解污染物的來源、類型和濃度情況,把污水精準拆解成“三六九等”,并對應篩選出可工程應用菌株,并進行降解驗證試驗和參數優化,再結合試驗結果、出水標準、設計規范、客戶經營目標和南資工程經驗,編制針對性的組合工藝路線。
作為治污服務的起點,這種更為細致的污染物向上溯源方式無疑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優勢,也為方案設計和后續工作的展開給予了穩固支撐。不僅如此,在做好末端廢水治理的同時,公司還會就客戶生產活動的相關工藝環節提出改進建議,以保證整個過程的技術標準更高、工藝流程更簡、治污成本更低和處理效果更佳。而隨著項目的成功交付,基于對處理成效的高度認可,客戶們往往也會繼續委托公司對項目進行運營管理,為后續的研發生產提供持續保障。更值得一提的是,南資環保專業服務的維度延伸,從安全生產到經濟效益,甚至在上市、戰略布局等關乎企業長足發展的關鍵環節,無時無刻不穩定輸出著專業的技術助力。
就這樣自然而然的,隨著長期責任的履行,公司不僅切實做到了與客戶相伴成長,其“全面解決、局部收費”的經營模式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客戶的高度認可。
2 菌種技術:久經試煉的高難度治水利器
高效降解菌種,是南資環保提升高濃度難降解工業污水集中處理效能的工程利器,以菌種起家、靠菌種發展,歷經艱苦而漫長的自主研發和積累,最終成就了敢啃、能啃“硬骨頭”的工業治污競爭優勢。目前,南資環保依托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已篩選馴化了500余株高效降解菌種,并形成了數十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專利,例如,一種苯胺高效降解菌及其應用(專利號CN202011354207.0)等。
這些菌種久經工程化層層試煉,應用范圍也涵蓋了絕大部分醫藥、農藥、化工廢水中的典型污染物類型,成功為揚子江藥業、長青農化、豐山等多家化工行業上市公司和知名企業提供了幾十項技術咨詢、工程設計、工程總包、設施運營等綜合治理服務,全面保障了廢水的分類收集、分質處理和穩定達標排放。
3 工藝包:以研發平臺為依托的技術整合
針對不同行業的生產排污差異,按照不同治理需求專設了研發中心,這是南資環保中“擎天柱”一般的硬核存在。以工程項目需求為原動力,為客戶編制一廠一策的全面解決方案,并提供針對性工藝包,有力保障了污水廠的連續穩定運行,真正做到了“解決項目難題、支撐項目成果”。
南資環保研發中心
成立于2011年,總面積 500㎡,按污水、污泥、廢氣等研發需求分設專業實驗室,負責工藝包的研發、項目小試中試、治理方案與工程參數的驗證優化等,是公司項目前期試驗和創新性研究的重要技術依托,擁有“南京市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江蘇省環境保護有機污染場地生物修復工程技術中心”等重要研發平臺。
4 公司團隊:技術與行動兼備的學院派
技術上的實力與底氣,來自于創新上的自驅與執著,而為這份執著賦能的,則是南資環保的整個團隊。
這是一支高學歷、善創新的隊伍,作為創始人的蔡天明教授和陳立偉教授,有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務實的行動準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把控公司技術研發方向和市場推廣重心的同時,在技術端和運營端的骨干精英們,也同樣以“把科研做在細處”的信念,短線管理,快節奏工作,不斷實現著處理成效的“步步登高”,和服務品質的“天天向上”,有賴于這樣高度凝聚和斗志昂揚的精神,南資也同時沉淀出技術流和行動派的兩份鮮明底色。而這些硬核的“軟實力”更是和中持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是雙方合作的核心基礎要素之一。
攜手中持:融合發展做正確的事
隨著江蘇省近幾年“一江清水、兩岸蔥綠”前行軌跡的日漸清晰,和沿江產業綠色升級力度的持續加碼,中持股份業務布局的觸角也在既有區域的優勢支撐下借勢向南延伸,力求依托自身治水之所長,立足工業發達地區高階治污實際,融合本地環保企業深耕積淀經驗,系統迭代公司在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中的服務創新和價值創造。
而在2018年對南資環保股權的收購,就成為了中持南移戰略的重要落子之一。
1 行動與成果:五年融合發展之路
2018年4月,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關于現金收購江蘇南資環保股份有限公司60%股權的議案》,盡管彼時有各種聲音,也有其他潛在買家,但中持與南資雙方卻在“三觀”上認定了彼此,并于次月完成了收購,“南資環保是一家很輕資產的技術型公司,從利潤、業務協同角度看,我覺得是做了一件非常正確的事”,中持創始人許國棟當時這樣說道。許總的預判,很快便隨著雙方協同的有序展開后得到了驗證。
(1)南資環保在被收購當年就超額完成了業績承諾,營收和利潤結構也獲得了持續改善。
(2)2021年,寧波市鎮海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政府基金在南資環保中的注入,更是讓中持和南資的專業服務能力獲得了當地政府層面的認可與支持,也讓中持的南移業務布局得以向縱深成長。
(3)2022年,公司資質升級,取得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資質和建筑機電安裝工程專業承包壹級資質,為承接更多優質項目創造了條件。
(4)而中持股份,借助南資環保的技術平臺優勢和在化工等行業已經建立的渠道和口碑,也在此后的幾年間強化了自身在水環境綜合治理業務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了在工業廢水處理領域的經營業績。
誠然,在各項積極成果接連兌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中持與南資在業務整合的過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不少挑戰。期間,戰略方向的平衡、企業價值的融合、組織架構的銜接和業務重心的配置,都讓雙方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尤其在整合工作遭遇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南資環保業績水平的波動,也促使雙方不得不調整思路,在基于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對市場的危與機做好審視評估,對自身的強與弱做好鞏固優化,對項目服務的行與果做好控盤校驗,力求在更長的時期中走出一條循序漸進、持續成長的融合道路。
2 傳承與強化:南資生物科技研發中心
更名的同時,為了傳承南資品牌靈魂力、強化技術與服務的協同力,在充分考慮戰略一致性、落地可行性的雙重要素后,南資生物科技研發中心掛牌成立。南資技術體系將被賦予充分的發揮空間,在品牌傳承、技術攻堅、協同服務等多維度加持助力中持“科技向新”、深化南移公司戰略。
在與中持融合的幾年間,南資研發中心技術引領和服務支撐的作用得以在更多工業領域加速激發。在原有工作內容的基礎上,包括菌種庫的日常管理及優化增加、小試實驗方案的協同制定與高效執行、實驗結果的分析與研討等;南資研發中心積極融入中持股份大體系的技術研發、課題推進、項目小試等工作中,培訓、交流、學習等組織上的互動提升也持續展開。
尤其值得一提,近期,在多個涉及珊氮®技術中試、白酒廢水小試和復雜硝基苯廢水處理等高難度項目中,南資研發中心憑借對自身技術資源的科學配置和對任務創新節點的精準把握,與現場團隊精誠協作,為項目的難點攻關和成效轉化提供了極為關鍵的支撐。
3 新賦能進行時
首先,借鑒“碧水源-久安”經典模式,在雙方均同時具備相應資質的前提下,中持股份將EPC業務打包注入中持建設,以實現對工程建設風險的管控和對母公司安全性的提升,最終達到整體資源配置優化的目標。
其次,中持建設仍將保持原生的技術內核,以存量環保設施升級改造和工業廢水處理服務為切入、以先進解決方案為路徑,給予各類項目以精準硬支撐,為客戶提供全面解決、局部收費的高性價比服務,繼續秉承以先進的技術、先進解決方案為核心。
第三,中持建設注冊地址為江蘇,依托其多年服務的江蘇及周邊地區的產業優勢,中持原京津冀區域和河南區域等板塊的工程技術實施力量將與長三角生態建設行動進一步掛鉤融合,以園區、市政的提標改造和工業企業的系統治污為抓手,實現業務經營的瘦身健體和價值輸出的科技向新,扎實有力的推動戰略南移不斷走向深入。
展望未來,立足國家“長江大保護”的戰略大局,中持建設將在工業污水處理領域的技術探索和應用迭代中持續發力,在IES模式的框架下,統籌優質的業務資源與高效工程建設力量,并借由在技術端和市場端的成熟運作,逐步從醫藥、農藥、化工園區治理走向更多工業領域及有高階環境需求的其他領域,在長江流域乃至全國范圍打造環境價值創造的標桿樣板,助力山水人城的和諧相融、產業生態的同頻共振。
原標題:賦能升級 | 江蘇南資環保更名中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