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
“鋰之爭”已經逼得日企不得不更多地把目光轉向了從智能手機、車載鋰離子電池中回收稀有金屬的循環利用業務。 早前,住友金屬礦山就表示將與化學品生產商關東電化工業株式會社開展稀有金屬回收業務,要對廢舊汽車電池進行熱冶金處理。三菱材料也有了從廢舊電池中回收鋰的計劃,初期每年大約回收1噸左右。而日礦金屬更是擬通過子公司JX金屬循環解決方案啟動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實證試驗,計劃投資數百萬美元安裝鋰回收設備,目標對準了智能手機、電腦以及汽車等載有鋰電池的設備。
這真是缺啥都不能缺鋰?全球對鋰的需求到底有龐大,智利銅業委員會的數據或許能讓我們有個初步概念。其預測,到2030年,全球鋰需求將達到210萬噸,是2020年水平的六倍。鋰價曾經瘋狂暴漲的盛景,很多業內人士想必還歷歷在目,而自此也直接攪動了稀有金屬和貴金屬回收的風云,除了再生資源產業的大佬,汽車生產企業、鋰電池生產企業也都紛紛下場尋求更持續的鋰供應保障。
寧德時代,2013年就通過收購邦普循環踏入了動力電池回收行業,2018年直接宣布與上汽集團聯手探索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格林美,2003年開始啟動廢電池回收業務,建成了中國最大超細鈷鎳粉末制造基地,中國最大的鎢資源回收基地、世界最大的鍺回收基地、中國核心鋰離子動力電池鈷鎳原料制造基地;鞍重股份,官宣260億項目,分三期建設含鋰多金屬礦采選、碳酸鋰、混合儲能及電芯項目......
整個賽道被按下快進鍵,動力電池回收以及鋰的循環再利用被寄予厚望。據EVTank預計,到2025年中國鋰電池回收量將達到98.8萬噸,其中動力電池回收量超過57萬噸。不過,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的現狀是,還是有些滯后。東北證券研報稱,2021年,我國鋰電池理論回收量達59.7萬噸,而實際回收量為23.6萬噸,實際回收量占比39.5%。
從整個稀有金屬和貴金屬回收視角來看,2015年的時候,含有大量Re、Ni、Co、Cr、W、Ta、Mo、Pt等稀有與貴重金屬的高溫合金廢料,以及含有Ag、Au、Pd等貴金屬以及Ni、Cu等有價金屬的電子金屬廢棄物,回收率還不足一半,整個循環體系仍不完整。即使是當下,全球廢稀有金屬的回收率也只有10%-15%,國際資源委員會(IRP)的報告則顯示, 在所研究的60種金屬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廢舊回收率超過50%,而34種元素的回收率低于1%,其中很多都對清潔技術至關重要。
或許,這確實是一個共性問題,不過中國的綠色轉型速度超乎預期,這對于鋰回收也好,或者是其他的稀有金屬和貴金屬回收也好都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全球最大的金屬回收再生利用公司之一順爾茨集團總裁早在2021年就曾表示,中國金屬回收行業已經進入了爆發式增長的前夜。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系統組織編寫發布了《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三十周年特別版)》顯示,“十三五”時期再生資源年均回收量達到31681.66萬噸,年均回收價值達到8248.68億元,較“十二五”時期分別增加了33.06%和25.85%。2022年,我國廢鋼鐵、廢塑料、廢紙、廢舊紡織品等十個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約為3.71億噸,是2012年回收量的2倍以上,回收總額超過了1.31萬億元。
《中國再生資源回行業發展報告(2023)》則指出,2022年廢鋼鐵回收量達到2.4億噸,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量為1655萬噸,同比增長5.3%,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量大約為1.88億臺,報廢機動車回收量為399.1萬輛,同比增長32.9%,廢電池回收量51萬噸左右,同比增長21.4%。
循環經濟的時代已來,動力電池回收的爭奪賽正酣,稀有金屬和貴金屬回收相信正在迎接嶄新“成績單”的路上。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