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環固體〔2021〕114號)、《關于發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的通知》(環辦固體函〔2022〕164號)要求,為統籌指導莆田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打造建設典范,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莆田、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結合莆田市實際,制定出臺了《莆田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現將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背景依據
“無廢城市”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內在要求,是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有效載體。通過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強化制度、技術、市場、監管等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發揮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對于推動城市全面綠色轉型,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開展“11+5”試點建設,經過兩年時間,“無廢城市”建設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相促進,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例如,深圳市、徐州市、威海市以立法規范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管理;光澤縣突出做好“無廢農業”、“無廢農村”、“無廢圣農”三篇文章,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推動無廢農業與中國生態食品名城發展戰略、無廢農村與鄉村振興、無廢圣農與循環經濟融合發展;三亞市以“無廢城市”建設為抓手,引領生態海岸、生態島嶼、生態農業建設;瑞金市創新旅游廢物回收機制,打造無廢紅色旅游生態區;重慶市、包頭市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探索解決
再生資源交易納稅合規等問題。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2021年12月,生態環境部等18個部門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系統提出“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工作步驟、保障措施及指標體系。
2022年4月,莆田市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以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湄洲島的重要囑托,按照國家、福建省關于“無廢城市”建設的部署要求,立足莆田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實際,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導向,以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遵循,以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體系建設為支撐,編制本方案,統籌指導莆田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委托編制了《莆田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二、目標任務
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實際,充分發揮“無廢城市”建設引領帶動作用,通過提升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莆田、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到2025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8%,通過清潔生產審核評估工業企業占比達到100%,鞋服行業工業邊角料回收利用率達到100%;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分別達到85%和80%,環保型塑膠養殖魚排和塑膠浮球替代率達到100%,貝殼垃圾資源化利用量顯著提升;農村地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提高至50%,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提升至20%以上;工業危險廢物產生強度下降至6.076kg/萬元,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物回收率達到100%,建設不少于260個“無廢城市細胞”。
三、范圍期限
本項目實施期限為“十四五”時期,即2021年至2025年,基準年為2020年。建設空間范圍為整個莆田市,包括仙游縣、荔城區、城廂區、涵江區、秀嶼區、湄洲島管委會、湄洲灣北岸管委會,陸域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
四、主要內容
方案主要內容包括城鄉發展概況、固體廢物管理現狀和問題、建設目標及指標體系、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和附件等6個部分。
(一)城鄉發展概況。包括莆田市區位概況、自然狀況、資源狀況、生態環境狀況和產業發展狀況。
(二)固體廢物管理現狀和問題。重點從工業固廢、農業和漁業廢棄物、生活和建筑垃圾、再生資源、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和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等七個方面分析目前各領域的管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無廢城市”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
(三)建設目標及指標體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和保護好湄洲島的重要囑托。通過“無廢城市”建設,進一步落實和推進莆田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促進莆田市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改革,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的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推進建設“城鄉環境治理一體化、固體廢物綜合管理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實現城市綠色轉型發展,并形成一整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城市廢物管理經驗,向其它地區推廣。根據《“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中“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構建了莆田市“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
(四)主要任務。以統籌協調推進莆田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綜合管理為目標,提出六大主要任務,包括加快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降低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漁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配套體系建設,推動垃圾分類全鏈條閉合管理;創新建設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做強再生資源回收產業;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切實防控環境風險;推進重點固廢智能監管,打造智慧監管體系;產業融合全民參與,形成多元共建“無廢城市”格局。
(五)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目標責任制;強化技術研發,加強固廢處置利用技術研發力度;引導社會投融資,加大對“無廢城市”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公眾參與,強化信息公開。
(六)附件。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職責分工清單,根據主要任務,將所有“無廢城市”建設內容細化為111項工作任務,并制定完成時限、責任單位和協同單位;二是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體系建設任務清單,根據主要內容,將所有“無廢城市”建設內容中需要制定的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內容單獨匯總,并明確任務內容、牽頭和參與部門、啟動和完成時間;三是工程項目清單,根據建設實際需求和已有項目基礎,重點建設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和危險廢物利用三大類項目共19項重點工程。
五、深度解讀、延伸解讀
莆田市聚焦工業、農業、生活、危廢、監管、文化等六大領域,推動實現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化、分類資源化、處置安全化、制度一體化、監管精細化、治理社會化為建設目標。聚焦“無廢”湄洲島-以海島為單位整體推進“無廢”建設;“無廢”木蘭溪-以流域為單位整體推進“無廢”建設;統籌推進產城、城鄉和兩網融合等具體任務。
(一)提出并設計打造“無廢”湄洲島的建設任務
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湄洲島的重要囑托。以“無廢海島”建設為主體,以打造全國首個“無廢”5A級景區為目標,以全域“無廢旅游”為抓手,推進“無廢”湄洲島建設。編制《“無廢”湄洲島建設方案》,落實部門責任,統籌建設島上生活垃圾、餐廚垃圾、海漂垃圾、園林垃圾、大件垃圾等的收集、轉運和處理體系。將“無廢”湄洲島打造為全國“無廢海島”的建設樣板。
(二)提出并設計打造“無廢”木蘭溪的建設任務
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以木蘭溪流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為契機,以推進生態環境導向(EOD)開發項目為舉措,提出全國首個以全流域為單元推進“無廢城市”的建設內容。在木蘭溪上游,優先開展“無廢城市細胞”創建,逐步向中下游推廣;沿木蘭溪兩岸鄉、鎮,優先開展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集中配送-回收處理體系試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逐步向流域外鄉鎮推廣;在木蘭溪下游建設底泥、建筑垃圾、牡蠣殼等固廢的資源化利用項目。
(三)提出了三大融合發展并納入“無廢城市”建設任務
重點梳理12大產業集群的主要固廢類別,分析了固廢產生情況和“無廢城市”建設任務的相關關系。提出12大產業集群發展與城市整體功能品質提升“產城融合”的協同推進理念;分析莆田市城市與農村生活垃圾收集清運體系的管理基礎,提出推進城市與農村生活垃圾收集清運體系“城鄉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指標設計中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的目標值,打造全國領先的城鄉垃圾一體化推進模式;分析莆田市垃圾分類收運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管理基礎,重點設計了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任務,提出在全國率先打造標準化、規范化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并與垃圾分類收運體系深度融合,形成垃圾分類收運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使有價值的可回收物被“吃干榨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