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類似這樣國企中標,然后又分包給民企的現象如今已是屢見不鮮,此前在河北滄州、霸州等地都曾經發生過。大量地方國資平臺成立并取得一手環保項目,隨后又將其分包給民企,使得民營環保企業的客戶正在從“政府客戶”逐漸變成“國企客戶”,進而對環保產業的生態造成深遠影響。
1 53億年度標王項目“再招標”
53億年度環衛“標王”事件發酵,時間是上周一。12月5日,中國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發布了天津市北辰區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中標候選人公示,天津津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津辰環境”)以53.04億元的報價成為第一中標候選人。據了解,該項目于11月7日掛網招標,11月28日開標,采購預算高達53.09億元,特許經營期15年,招標人為天津市北辰區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服務內容包括道路清掃保潔、小廣告清除、垃圾收集和轉運等。預中標企業津辰環境成立于今年10月27日,截止開標時才成立一個月時間,注冊資本為8000萬元人民幣,是天津市北辰城鄉發展集團旗下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天津市北辰區國資委。
這個項目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它是環衛行業截至目前的年度“標王”,超過了此前8月初公布的英德市“互聯網+城鄉環衛一體化”PPP項目(采購預算約48億元)和10月開標的霸州市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采購預算約40億元)。
當時,“環保圈”讀者就有人評論說,估計中標之后還會轉包。果不其然,12月9日,中標候選人公示時間結束,津辰環境以約53.04億元的報價成功中標。據了解,該項目也是這家公司成立以來中標的第一個環衛項目。隨后,12月12日,北辰區城鄉環衛一體化服務項目“再次”招標,津辰環境由中標人變成了招標人,采購預算約15.1億元,服務期5年。
項目的采購要求,由此前的“項目投資、運營、維護、移交等”,變成了簡單的“項目運營”。
而項目的服務內容,則仍是道路清掃保潔、小廣告清除、垃圾收集和轉運、轉運站運維管理、農村地區坑塘溝渠衛生管理及農林垃圾收運、冬季清融雪、公共廁所運維管理、渣土及大件物處理和智慧管理系統及平臺運維等9個方面,和上次一樣。不同的是,這次的項目可以允許聯合體投標,聯合體成員最多2家。
2 “二次招標”現象屢見不鮮
事實上,類似這樣國企中標,隨后又分包給民企的現象如今已是屢見不鮮。10月18日,上一個“標王”霸州市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開標,當地國企霸州財信市政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下稱“霸州財信”)成功中標,中標金額約為40.81億元。緊接著,10月24日,這個項目又被分拆為14個標段,以“霸州市環衛業務購買服務項目”的名義掛網招標,這一次霸州財信又成了招標人。公開信息顯示,目前該項目的14個標段中,除了六標段和十標段外,其余12個標段均已開標,成交金額3.56億元,服務期3年,項目由康潔科技集團、僑銀股份、海創生態環境等企業分食。
在河北滄州,今年7月7日,滄州市環衛一體化項目運營單位項目發布中標結果,中標人為滄州建投物業服務有限公司(下稱“滄州建投”),中標金額79800萬元,服務期3年。時隔兩個月后,9月7日,滄州建投搖身一變成為了招標人,又發布滄州市環衛一體化服務供應商項目。最終,項目分為了3個標段,中標的供應商分別為湖南仁仁潔國際清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創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福龍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家公司。
3個標段3年的總中標金額,約為7.92億元,比之前的7.98億元減少了約547萬元。
總之,類似這樣的“二次招標”情況在環衛行業已經非常普遍,其招標人均為地方平臺公司的項目公司。例如,津辰環境是天津市北辰城鄉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而霸州財信則是霸州市財信城市建設投資開發運營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而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環衛市場“國企圍城”的現象已經愈演愈烈。今年1-9月,國企、央企或國資控股企業中標的過億元環衛項目有67個,中標金額合計超過309億元。特別是在年化額超1億元的“大項目”中,80%的項目都由國有企業中標。
3 “政府客戶”變成“國企客戶”
國資涌入,使得環保行業的生態也發生很大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民營環保企業的客戶變了。
由于國資大量取得一手環保項目并將其分包給民企,所以民營環保企業的客戶正在從以前的“政府客戶”逐漸變成“國企客戶”。特別是一些地方環保平臺的成立,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拿走了很多地方政府的項目。這些“國企客戶”,與之前的“政府客戶”有很大不同,區別之一就是不再追求最低價競標。過去政府招投標的項目,總有一些條條框框的限定,比如價格要按照最低價之類。而國企招標的話,相對來講就會好一些,靈活度更高一些,可以更加市場化,更加合理。
事實上,隨著國企用戶增多,用戶的專業性增強,他們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比如長期的售后服務,這對企業的存續性就提出很大要求,你能不能活得那么久?這些要求會讓一些優秀的民營環保企業擁有更多的機會。以前,有很多公司不善于與政府交往,所以很難拿到政府的業務。但是國企作為一家公司,招投標會更加透明一些,民企參與的概率也就更高了。
此外,政府客戶變成國企客戶后,對于民營環保企業來講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要賬更方便了。如果是政府不給錢,你有的時候拿他也沒什么辦法。但如果是企業欠錢的話,打官司也要更容易一些。
相比于政府客戶,國企客戶的操作也更規范一些。政府很多時候都是行政化操作,有些項目甚至沒立項就開始做了,最后領導走了,錢也不知道找誰要去,而國企則更規范一些。
不過,國企客戶增多,也可能造成不好的影響,比如“內部壟斷”。這種問題在電力系統就非常明顯,很多大的電力集團,下面都有自己的環保公司,外部公司就很難參與集團內部的項目,最終造成“內部壟斷”。
總的來說,國資勢力涌入,將會極大地改變民營環保企業的客戶,進而極大地改變整個環保產業的生態。對于所有民營環保企業來講,未來都要適應這一新的趨勢,重新做好客戶畫像,找準自身定位,從而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
原標題:“成立一個月拿標王”事件后續:項目“再招標”,中標人變招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