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直線上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2020年,我國生活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廠數量呈現出高速增長趨勢。2015年,我國生活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廠數量僅為220座,到2020年數量已提升至463座。來自生態環境部污染源監控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投運垃圾焚燒電廠約680座,處理規模達到73萬噸/天。
《“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中提到的“到2025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焚燒處理能力占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能力的65%左右。”就這一目標而言,“十四五”期間,行業的發展速度是超前的。
增量放緩 縣域焚燒項目建設快速突起
在行業市場狂奔的同時,國內大中城市的焚燒能力趨近飽和,隨之而來的是行業新項目釋放乏力,市場增長開始趨于平緩,高速增長期迎來尾聲。
E標通統計顯示,2021年共計釋放68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2020年同期釋放100個項目,同比下降32%;2021年新增設計規模5.82513萬噸/日,2020年同期新增10.761萬噸/日,同比下降45.9%。
數據來源:E20研究院數據研究中心
回到當前市場,中國固廢網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2022年上半年焚燒市場共計釋放27個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每月平均中標4.5個,新增設計規模2.08萬噸/日(不含固鎮縣、阜城縣、鎮康縣等3個規模不清及特殊項目)。與去年同期相比,2021年上半年共計釋放36個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共計新增日處理能力3.265萬噸/日。對比發現,2022年上半年新增項目數量同比減少四分之一,新增規模減少三成多。
2022年上半年焚燒市場共計釋放27個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數據來源:中國固廢網)
匯總發現,2022年至今,新釋放項目平均投資額約為4.82億元,項目平均規模約867噸/日(固鎮縣項目未顯示設計規模,阜城縣項目采用單一來源協同處置且服務期僅一年,鎮康縣項目只焚燒不發電,此3個特殊項目未計算在內),其中日設計規模在千噸及以上的項目占比僅為1/4,大約有一半的項目規模在500噸/日及以下。
就焚燒項目數、量齊降問題,在2021(第十五屆)固廢戰略論壇上,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薛濤就曾指出,垃圾焚燒市場新增項目數量已呈現“三年降”,2021年中標多為小體量項目,單體規模在600噸/日及以上的中、大體量項目歷年新增數量在直線下降, 2016-2020年歷年新增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的平均單體規模均在1100噸/日上下波動,2021年1-10月平均規模首次掉到了1000噸/日以下。薛濤進一步指出,在大中城市焚燒處理能力逐漸飽和的情況下,未來數年垃圾焚燒項目中標的平均單體規模將仍有下行空間。
中國固廢網根據公開信息統計的上半年27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來看,今年上半年新增項目垃圾處理費平均中標價格92元/噸(不含固鎮縣項目以及中標價未標示項目)。據E20研究院數據研究中心統計,2021年全年生活垃圾焚燒投資運營項目的平均焚燒處理單價為87元/噸,相較2020年(74元/噸)每噸上漲13元。目前來看,現階段價格上漲趨勢未變,相比去年仍有小幅上漲。
中標企業方面,光大環境、深能環保、廣環投、三峰環境、海螺系、上海環境、偉明環保等均有新訂單入手,項目中標集中在行業頭部的趨勢明顯。這一趨勢在去年就已經顯現,2021年固廢十大影響力企業新增規模占比高達87%,牢牢控制了焚燒行業主要市場份額。同時,垃圾焚燒的行業集中度在近十余年來一直穩定在60%左右,未來5年,行業有望迎來二次重整,從而形成更大的集中。
項目分布方面,2022年至今新增項目分布在廣東、云南、福建、吉林、河北等14個省份,其中廣東省依然是新增規模最大的省份(根據E標通統計,2021年廣東省釋放項目6個,新增規模10800噸/日),且單體規模最大;河北、福建、云南3省釋放項目數量最多;此外甘肅、廣西、安徽、遼寧、吉林等經濟欠發達省份也有少量項目釋放。相比之下,南方市場更為活躍。
數據來源:中國固廢網
此外,27個項目中除長春市擴建項目、廣州市中心城區項目以及昆明空港二期等三個項目之外,其余項目幾乎都分布在縣級或三四線小城鎮。這一數據也印證了大中城市的市場已經趨于飽和,縣域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快速突起的趨勢。
多地發布垃圾焚燒中長期專項規劃 項目布局更加明晰
當前,我國已投運的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具備大型化、成熟化、穩定化的基本特征,從以往投建項目來看,基本聚焦在大中城市,且建設規模較大,大量新建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垃圾分類以及“無廢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我國垃圾焚燒市場不斷演變之下,市場的爭奪已逐漸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隨著各省(直轄市)陸續發布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以及對規劃進行動態調整和修訂,地方垃圾焚燒項目布局更加明晰。“十四五”期間,大多數垃圾焚燒項目都將落地于三四線城市以及縣級城市,且縣一級項目占比更大,項目規模整體“瘦身”,擴能改造項目比例增加。
以四川省為例,近日,四川省發改委發布《四川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規劃(2022年修訂)》(下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建成10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擴能項目和14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新建項目,新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處理能力2.02萬噸/日,在24個項目列表中,50%的項目規模為600-800噸/日區間,設計規模在500噸/日及以下的超過三成。《規劃》同時提出2026-2030年還將建成7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擴能項目和9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新建項目,新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處理能力0.98萬噸/日,在這16個項目中,有8個項目規模為500噸/日及以下,日處理規模在800噸及以上的項目僅有3個,占比不足兩成。同時,項目服務范圍下沉到縣級趨勢明顯,未來9年四川省共40個垃圾焚燒擴能及新建項目,其中擴能項目17個,占比超四成。
相似的情形在陜西省也同樣存在。陜西省目前已啟動和在建項目 14 個,日處理規模超過 1.3 萬多噸,按照陜西省2020-2030年規劃以及動態調整,未來陜西省還將建設垃圾發電項目20個,總規模為 10480 噸/日。在這34個項目中,絕大多數項目集中在縣城以及三四線城市,設計規模在500噸/日及以下的項目有22個,占比超六成,二期擴能項目11個,占比32%。
此前,E20研究院通過對各省中長期規劃的分析發現,中長期規劃中新增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的廠均規模已將從2019——2020年的平均值1037噸/日下降至736噸/日,降幅達到30%。
據此,E20研究院認為在未來5——10年的生活垃圾焚燒市場中將更多的充斥著小體量的縣鎮項目,大中城市垃圾焚燒市場供給趨于飽和,市場競爭由量轉質。
市場下沉增量見頂 垃圾焚燒企業路在何方?
盡管行業市場增量下滑已經發生,新增訂單大項目、好項目減少,但E20研究院結合我國“原生垃圾零填埋”的規劃目標,以及未來縣級和鄉村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等多重因素判斷,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行業在“十四五”期間仍將繼續保持較高速發展。
國內增量市場主要位于二、三線城市及縣城區域,新項目獲取、建設和運營難度大;新開工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全面實施“競價上網”,可再生能源補貼將逐漸退出;環保排放標準不斷完善,項目造價提高,生產和環保投入等項目運營成本也在持續增長。與此同時,多數縣域垃圾較城市垃圾存在垃圾量較少,含土量大,熱值低,達不到設計熱值,發電效益較差等痛點,多重因素疊加對業內企業的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部分業內企業紛紛向餐廚、環衛等相關環保細分領域進行業務延展,而與餐廚垃圾、污泥、工業固廢等協同處置,在項目“吃飽”的同時,還能提升項目盈利空間。在目前增量市場擴張受限的情況下,收處一體、協同處置已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同時,存量項目的高質量運營亦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所在。面向“雙碳”目標,行業企業主動尋求低碳發展路徑,更關注項目質量,專注做精細化運營,提升發電效率、熱電聯產等措施都將有效擴大企業的盈利空間,保障項目收益率水平,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標準化水平。
“十四五”期間,垃圾焚燒仍是固廢行業的核心板塊,在告別高速成長的同時,業界企業也將更多地思考如何根據行業發展態勢發掘機會、尋找路徑,進行全方位的升級轉型。(注:原文有刪改)
原標題:增量放緩 縣級項目突起!詳解2022上半年垃圾焚燒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