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生態環保產業一季度運行形勢分析報告
為及時了解我省生態環保產業運行形勢,安徽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推進組工作專班辦公室、安徽省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會按季度開展生態環保產業運行形勢分析。本報告為2022年一季度生態環保產業運行形勢分析,主要問卷調查了60余家促進會大中小會員企業情況。經整理分析發現,2022年一季度,我省生態環保產業整體營業收入增長,增速有所放緩,經營成本上升,經營利潤和利潤率略有下降,融資環境總體平穩,用工情況穩定向好。
一、產業運行情況
從問卷反饋情況來看,56.9%的企業營收同比增長,27.6%的企業營收持平,15.5%的企業營收同比下降。從企業規模來看,規模較大的企業營收增長情況總體好于規模較小的企業。規模300萬以下的企業20%實現營收增長,規模300萬至2000萬的企業66.7%實現營收增長,規模2000萬至1億的企業42.1%實現營收增長,規模1億至10億的企業77.8%實現營收增長,規模10億以上的企業50%實現營收增長。規模300萬以下的企業60%營收減少,比例高于其他規模企業。
一季度,生態環保產業整體利潤略有下降。從問卷反饋情況來看,39.6%的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41.4%的企業利潤同比持平,18.9%的企業利潤同比下降。從企業規模來看,規模較大的企業利潤增長情況總體好于規模較小企業,規模300萬以下的企業20%實現經營利潤增長,規模300萬至2000萬的企業41.7%實現經營利潤增長,規模2000萬至1億的企業31.6%實現經營利潤增長,規模1億至10億的企業44.4%實現經營利潤增長,規模10億以上的企業70%實現經營利潤增長。規模300萬以下的企業40%經營利潤減少,比例高于其他規模企業。
一季度,生態環保企業新增訂單數量和金額總體穩定。從問卷結果來看,46.5%的企業新增訂單數量同比增加,15.5%的企業新增訂單數量同比減少;51.7%的企業新增訂單金額同比增加,18.9%的企業新增訂單金額同比減少。
二、存在的問題
一季度,多家企業反饋存在低價競爭、惡性競爭、同質化競爭、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部分企業認為行業混亂缺乏監管是造成這些問題的主因,建議應重視技術創新、注重產品和工程質量,并呼吁出臺有關監管政策、建立獎懲機制規范企業行為。還有一些企業通過問卷反饋了國有企業、上市公司跨界進入生態環保產業,擠壓原有生態環保企業生存空間的情況,認為政府應警惕行業壟斷,給民營企業更多生存空間,打通、搭建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開展業務合作、兼并重組的渠道和平臺,營造共同發展的良好業界生態。
一季度被調查的60余家企業整體營收雖有所增長,但增速放緩經營成本上升,經營利潤和利潤率略有下降。同時從我會正在進行的2021年度產業調查初步發現,兩成多缺乏核心技術的中小微企業或分并合立或出售股權,或干脆轉型、轉行度過經濟下行壓力危機,也有近一成年產值2000萬以上企業營收與利潤雙降情勢下不得已采取不同程度裁員降低成本。表面上看這與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部分企業成本升高導致經營困頓關聯,但究其本質原因還是我省生態環保產業仍以中小微企業為主,普遍競爭力較弱,那些同質化競爭嚴重、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弱的企業必然逐步被淘汰。在國際、國內疫情仍處集中爆發或呈零星多點散發狀態,以及國內經濟形勢總體下行,中央多次要求各級財政過緊日子大背景下,安徽環保產業界自然要廣為開源節流共克時艱。展望未來,疫情影響還在持續,疫情帶來的成本增加、工程延期的同時,還會影響企業跨省與海外業務拓展計劃,一定程度上加劇國內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因此,環保企業唯有夯實基礎苦練內功,才能把受疫情影響降至最低。
三、政策建議
隨著安徽省及合肥市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領域規劃和政策即將出臺,省廳多批次相關重點培育企業名單發布與各地“雙招雙引”向縱深推進,加持省市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相關政策即將重磅發布,我們研判我省環保產業市場仍將持續釋放巨大空間與紅利。為此,我們建議:
1、在固鏈上下功夫,優化產業發展路徑
進一步加強本地企業培育,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支持鏈上企業做大、做強、做深,加強在招投標、項目備案審批、土地出讓、投融資、項目監管驗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助力本地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壯大。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及各地區產業基礎、發展方向,優化各地區產業結構。引導大氣環境監測與防治、水污染防治等環境產業細分領域企業向合肥蜀山經開區“中國環境谷”、高新區國際環保產業園以及省廳認定的蕪湖、蚌埠、馬鞍山等地一批節能環保特色產業園區集聚;引導節能家電、節能電機、高效變壓器等節能產品裝備生產企業,加快向合肥經開區、長豐縣雙鳳工業區集聚;
2、在強鏈上做文章,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利用好合肥市現有的25個創新平臺,加強關鍵前沿技術攻關推動成果轉化,加強同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研究成果對接,加大技術、資金、平臺等支持力度,助推環保高新技術項目的快速孵化成長。
以打造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目標,形成產業鏈競爭優勢,加強本地中小環保企業同國禎環保等大型環保企業的溝通合作,發揮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市場反應、企業運作等方面的靈活性,結合大型企業的人才、資金、規模實力,鼓勵大型企業進行項目、技術分包或服務外包,帶動細分領域的精益化可持續發展。
綜上,“十四五”期間我省生態環保產業正處于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國土空間綠化,能源資源節約利用,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清潔能源這五大領域將成為環保產業的重點發展提升領域。為此,我們研判企業發力方向為:
1、碳監測試點風向已明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于去年7月16日正式啟動,目前碳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排放源溫室氣體監測和環境溫室氣體監測,碳監測評估是碳市場建設的基礎,也是強化碳排放數字化管理的重要條件。專家預測,隨著生態環境部下發的《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正式開啟了一個百億藍海,方案聚焦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和廢棄物處理五類重點行業精耕細作。有能力的企業可試水探路城市大氣溫室氣體監測點位布設、溫室氣體監測分析方法、溫室氣體自動監測儀器選型與性能測試、溫室氣體監測量值溯源與質量控制、區域和城市二氧化碳源匯同化反演、區域溫室氣體監測實踐經驗、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方法、高精度溫室氣體排放源清單編制等10個關鍵技術領域,推動《碳監測試點評估工作方案》及時科學高效地落實。
2、土壤治理修復前景可期
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門檻高,投資大回報周期長,且相關法規標準不夠完善,市場秩序未成型。但回顧“十三五”期間,我國土壤法規標準基本建立,土壤污染狀況基本摸清,農用地分類管理、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持續加強,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名錄向全社會公開。為進一步打好凈土保衛戰,全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了管控要求,安徽也積極作了針對性部署。
“十四五”期間,土壤修復市場規模保守預測達1.2萬億。其中礦區污染土壤修復市場規模或將超過6000億,發展潛力居首;工業場地土壤修復和耕地土壤修復都將以千億計,預計在1300億到1500億間。以歐美發達國家土壤污染治理修復產業占環保產業總產值30%左右的比重為參照,我國剩余29%左右的提升空間理論上有著超5萬億的潛在市場空間。而爆發的時間點,就在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后。
3、污水治理細分領域持續發展
受益于國家政策鼓勵,我省近年水環境治理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污水處理率不斷提高,污水處理廠數量持續增加,河湖生態修復、黑臭水體治理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客觀來看,由于起步較晚,我省水環境治理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十四五”期間,無論是污水處理的新增規模增長,還是提質增效帶來的存量市場,亦或是流域治理的新市場空間等,各細分領域仍將持續發展大有可為。
4、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大有可為
“十三五”時期,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約45%,初步形成了新增處理能力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發展格局。但當前安徽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還存在處理能力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面臨較大的困難和挑戰。根據《“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在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方面,到2025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65%左右。相較于“十三五”期間58萬噸/日及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約45%,安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業務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整個行業將保持良性推動和繼續發展。
原標題:安徽生態環保產業一季度運行形勢分析報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