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發布“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對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監測和治理提升上做出明確指示。
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各地紛紛“打響”十四五生態治理保衛戰,堅持科技治污、精準施策、監測治理雙結合,努力實現天藍、水清、土凈。
【生態環境監測“回頭看”:藍天保衛戰】
近年來,我國大氣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尤其是在PM2.5、PM10的治理上成果顯著,但臭氧污染、VOCs問題相對還比較嚴峻,大氣環境的治理已進入“關鍵期”。
大氣污染精準防控和科學治理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關鍵所在,大氣環境監測主要是對大氣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進行監測和分析,常見的污染有VOCs、揚塵、秸稈禁燒、移動源、燃煤鍋爐煙氣等。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監測設備有網格化大氣監測站,揚塵在線監測系統、在線微型空氣站、無人機大氣環境監測儀等,均能有效實現對大氣中不同污染物質進行布點觀測,數據分析。為環保督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政策動態篇:監測治理雙把關,共同守護大氣中的每一粒塵埃。
2021年11月,浙江制定“十四五”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方案,目標到2025年,VOCs治理能力能顯著提升,完成國家下達浙江省的“十四五”VOCs減排目標,O3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減少以O3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進一步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8月,上海印發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并提出,到2025年,上海的大氣環境質量全面達標,其中PM2.5年均濃度穩定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氣質量(AQI)優良率穩定在85%左右。
4月,河南省發布2021年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物全面達標提升行動方案,進一步強化執法監管,深入排查整治工業企業大氣環境突出問題,提升在線監測監控管理水平,加快推進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達標提升。
地方治理篇:從有效防治到深度治理,廢氣物排放依然是重中之重。
河北定州市采取區域能源結構調整、產業高質量發展、移動源聯合管控、揚塵污染綜合防治、面源污染精準管控等五項重點措施,全力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深化大氣污染防治。
青海西寧市嚴抓煤煙型污染防治,謀劃實施燃煤清潔化治理、燃氣鍋爐低氮改造等項目,持續加大燃煤鍋爐整治和淘汰力度。制定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推進鐵合金、鋼鐵、水泥、火電等行業廢氣排放深度治理,減少工業廢氣排放。
工業源攻堅是四川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內容之一,為進一步減少工業污染排放,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成都圍繞“散亂污”工業企業清理整治“回頭看”、重點行業落后產能淘汰、重點行業污染綜合治理、重污染天氣應急措施落實、強化執法監管等重點任務,實施工業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切實解決一批影響空氣質量的工業源問題。
【生態環境監測“回頭看”:碧水保衛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1年以來,各地積極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與水生態修復保護,為綠色水源增添新動力。
為不斷提升水質監測能力和水質檢測體系,一般常用的監測設備有原水監測系統、廢水在線監測系統、河道污水監測系統等。實現對不同水環境的質量進行數據采集、參數分析等,為水質監測提供有效保障。
政策動態篇:緊扣“十四五”水環境發展規劃,清水綠岸的水生態環境即將成為實現。
12月2日,臨沂市發布水生態環境保護 “十四五”規劃,未來五年,將繼續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以水生態保護修復為核心,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一河一策精準施治,努力營造“河暢水清、岸綠湖美”的美麗水生態環境。
11月,鄂爾多斯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將推進水污染綜合治理,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加強水資源保障,系統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嚴格防范水生態環境風險,提升水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
5月,浙江省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到2025年,水生態環境質量高位持續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明顯提升,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全面保障,展現"清水綠岸、人水和諧"的美麗江南水鄉畫卷,進一步滿足人民對優美水生態環境的需求。
地方治理篇:水環境治理需要多措并舉,智能監測設備將開啟新護航模式。
江蘇蘇州市水環境監測用上新設備——太陽能移動水站,水環境監測監控一體化的“數字環保”設備,實現對水體進行實時、全過程、不間斷的監測、分析,讓水環境管理更加精細化和動態化。
云南省楚雄市水生態資源環境保護治理多措并舉,加強對工業企業污染源進行環境監察、監測;強化履職能力,開展河道周邊環境整治;強化技術措施,實施河道改造和水環境治理;強化安全意識,實施水源地保護治理工程。
今年以來,青海茫崖市始終堅持“補短板、強監管、確保水利高質量發展”總基調,突出打好河湖長制推進、飲水安全、水旱災害防御三大攻堅戰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項水利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生態環境監測“回頭看”:凈土保衛戰】
12月5日是第八個世界土壤日,以“防止土壤鹽漬化,提高土壤生產力”為主題,旨在應對土壤管理中日益嚴峻的挑戰,防治土壤鹽堿化,提高土壤意識,鼓勵社會改善土壤健康,從而提高人們對維護健康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重要性的認識。
改善土壤質量的關鍵是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常見的設備有土壤成分檢測儀器、土壤微生物含量檢測、土壤墑情遠程監測系統等,設備主要針對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溫度、土壤污染源等進行監測分析。
政策動態篇:各地土壤防治條例陸續發布,土壤治理迎來新時代。
10月21日,山東菏澤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正式頒布,將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內容涵蓋適用范圍、政府及部門職責、鼓勵公民監督、農用地保護、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的義務、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范圍等。
9月24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土壤污染防治條例通過會議審議,11月1日已正式實施。嚴格控制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重點污染物排放,對重點監管單位拆除設施、設備或者建筑物、構筑物的,應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按照規定對安全利用類、嚴格管控類農用地采取相應的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措施。
7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已通過審議,并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要求土壤污染防治規劃應當符合土壤污染防治實際需求,明確土壤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及指標要求、污染防控和生態保護措施、風險管控和修復項目以及資金和技術支持、完成時限等內容。
地方治理篇:監測在前治理在后,土壤修復治理任務依然很艱巨。
今年以來,河北廊坊市為切實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改善土壤環境質量,堅持以“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系統治理”為原則,全面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嚴格落實建設用地土壤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不斷加強土壤污染調查評估、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
安徽馬鞍山市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動態更新并公開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單,嚴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治理與修復和效果評估等全過程標準規范,建立污染地塊聯動監管機制,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用地規劃和供地管理,全力做好凈地儲備供應。
今年以來,廣東珠海市為進一步提升土壤環境綜合監管能力,積極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編制,強化工業污染、生活污染、農業污染三個方面源頭防控,強化土壤污染防治基礎能力建設。
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就是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戰役,在治理的同時,提高監管效能也很關鍵,運用數字化技術構建智慧環保平臺,搭建城市智慧大腦等,可逐步實現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讓環境監測和治理走向智能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