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進入了收尾階段,但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AMBA)作為藝術界性盛會,被譽為“藝術界的‘超級碗’”的存在,卻不動聲色地補上了壓軸的“摩登”之色。
雖然很遺憾只能在線上通過鏡頭和視頻領略藝術之美,但數字化帶來的并非只有遺憾,還有更多有趣的新模式,或者驚喜。
“今年12月,我們無法成為藝術界的焦點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以有意義的方式來慶祝藝術”,無國界的藝術,也正在模糊領域界限。什么,才能稱之為“藝術”?Anything!
“很多作品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海洋及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題”,是的,TA來了,帶著另一種高大上的氣息,換了一套“時裝”,款款而來。
“環保+藝術”的、大氣、上檔次
邁阿密展有Olafur Eliasson的《地球揚聲器》,分享17歲及以下青年對未來海洋的看法;有對邁阿密港的水下海洋生態系統實時直播;有BlueLab海洋保護協會牽頭的水下公共雕塑公園;也有阿根廷藝術家Leandro Erlich和建筑師Shohei Shigematsu聯手帶來的瀕危魚類人工魚礁展品。
跳出這個邁阿密“環保藝術圈”,2019年的【持續反YING Continuous Refle(a)ction】環保藝術跨界展,或許時至今日仍震撼著不少人的心。
北京山水美術館為了該展覽邀請了18個國家和地區的34位當代藝術家,以本地廢棄物、垃圾等為材料進行創作,啟動了為期3個月的公眾開放展覽。
藝術家尹秀珍的《南極》行為裝置;72000張廢棄光盤組成的“金屬巨浪”;80000個塑料瓶蓋和PET瓶子組成的絕境“瀑布”;成千上百舊書頁搭建的庇護所;閑置口紅再生的一場體驗式workshop......留下被雕刻的時光,書寫驚心動魄的環保故事。
或許你還可以走進法國藝術家的“舊零件倉庫”,品味從垃圾金屬中“重生”的花鳥魚蟲;或者波音商店的“定制機庫”,看飛機廢舊零件在設計師手中變成奢華定制家具;用放大鏡觀賞Devi Vallabhaneni利用廢塑料穿、挑、刺、合的“塑料花”,到底能否以假亂真;還是更喜歡德國EVOL以丟棄的廢紙板為媒介,推開了剪貼手工新世界。
你覺得這些距離我們太遙遠,不怎么接地氣?不不不,每個環保藝術家都有一個綠色夢想,以創作這種新穎的表達形式,向世界傳達的是同一個環保聲音。
當然,變廢為寶是藝術嗎?“變廢為寶是藝術”!也是生活!
“環保+藝術”的百變、多用、接地氣
哪怕你覺得隔著一塊展館玻璃,價值百萬的展品跟“變廢為寶”這個詞真的有說不清的距離,也不該缺少從“環保藝術”中發現“變廢為寶”的價值和美的眼睛。
現在垃圾分類盛行,但是也不能否認還有很多人群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不夠高。宣傳了這么多年,初衷沒變,但形式一直在變,也在嘗試更多更有效的宣傳方式,比如時裝秀。動手用廢棄物做時裝,親身體驗模特T臺,“摩登”接起了地氣,這種表達方式就讓參與者印象很深刻。
而越來越多的親子活動致力于引導孩子們去發現“垃圾”美的另一面。自己發散思維,即興創作,改變對“垃圾”這兩個字的固有認知,深刻認識“垃圾”代表的資源符號,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養成”辦法。
“扔”要扔出素養,“玩”要玩出態度。不管是用廢紙箱搭貓窩,還是DIY創意大型活動現場迷宮,或者簡單拿衣服做個杯墊,用造型奇特的酒瓶當花瓶,把油壺改造成灑水壺,組合材料做個望遠鏡,你都能成為一個小小“藝術家”。
12月7日,三亞市生態環境局指導的三亞天涯小鎮生態環境保護主題藝術創作大賽征集環保創意作品。“守護家園,創藝未來”,作品將在12月28日至2021年2月28日進行展覽,1月底進行頒獎。環保的藝術表現形式,正在為更多人所認可。
打破界限,藝術擅長。距離你成為一個藝術家,只有一個動手的距離;距離你成為一個環保人,還有多遠?發現生活之美,發現再生資源的綠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