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簡稱水專項,作為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設立的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一直都有不少環保人關注。
本文同樣來看一看,近期水專項有什么突破。
1、“十三五”水專項“流域水環境基準與標準制定方法技術集成”
該課題積極開展適合我國國情的流域地表水質基準制定技術研究,為國家水質標準制修訂、環境質量評估、環境風險評估等提供技術支持。
經課題組多年探索,在水生態基準關鍵技術上獲得突破,探索提出了適合于我國流域水體特征的水生態學基準制定方法,包含基于水生態完整性的壓力-響應法和頻數分布法,可為河流、湖庫及河口水體的水生態學基準制定提供參考。
2、水專項“工業帶污水廠高標準超凈排放技術研究與示范”
據悉,該水專項課題,一舉突破了臭氧和芬頓高標準深度去除難降解有機物、“外碳源籌措-內碳源挖掘-精細化設計運行”全流程碳源高效利用、多介質耦合高標準深度除磷等關鍵技術,構建了“協商排放-強化預處理-強化脫氮除磷-超凈深度處理工藝多模式設計”為核心的濱海工業帶污水處理廠天津地標高標準排放成套技術。
針對天津濱海工業帶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占比高、水質波動大、污染物成分復雜、碳氮比低、難降解有機物含量高且可生化性差等問題,成套技術實現了工業集聚區污水處理廠在水質水量強波動性、高復雜性條件下高標準穩定達標。成果已經在天津濱海新區城鎮和產業復合區的北塘污水處理廠和綜合型工業園區的經濟開發區西區污水處理廠兩個提標改造工程中進行了示范應用,新增直接運行成本不超過0.9元/m³。
3、水專項“制藥行業全過程水污染控制技術集成與工程實證”
該課題開發了基于合成培養基營養包替代復合有機氮源的新工藝,并通過對全合成培養基營養包進行優化,實現了青霉素發酵生產單位的顯著提升。據悉,該技術也實現了有機氮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污染物減排。
應用后的數據顯示,青霉素合成比原工藝提高了13%以上,發酵廢酸水COD較原工藝降低了32.7%,廢酸水中氨氮降低了46.5%。
4、水專項“流域水環境管理經濟政策創新與系統集成”
該課題系統梳理了我國“十一五”以來工業供水價格改革政策,建立了工業源水價綜合指標,基于此研發了工業源差別化水價定價技術,并對南京等長江經濟帶沿岸16個城市的工業水價進行了差別化優化設計。
優化后的水價能有效體現區域水資源稟賦,調節不同行業主體用水行為,有效實現水資源在不同區域和行業間的合理配置。且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對不同區域的適用性較強,有利于未來工業源差別化水價改革的進一步推廣。
5、水專項“白洋淀與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區)水生態環境整治與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該課題研發了近自然濕地基底污染清理、微地形整理等3項關鍵技術,耦合形成近自然濕地生態修復、水質凈化及河道修復技術體系,進一步集成“入淀河道-濕地緩沖區-入淀多功能濕地梯級生態修復和水質凈化”整裝成套技術。
研究成果已應用于雄安新區白洋淀水質深層次治理工程,預計將實現近自然濕地生態功能恢復和水質凈化功能提升,保障入淀水質主要指標提升至地表水環境質量Ⅳ類標準。
6、水專項“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關鍵技術研究與綜合示范項目”
該課題突破了京津冀地區地下水污染風險不明、污染防治工作缺乏頂層設計等瓶頸問題,研發集成了地下水污染源識別與源強貢獻率評價、優先控制污染物辨識與清單構建、污染風險分級與分類管控等多項技術,形成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風險識別、分級與分類管控整裝成套技術。
據悉,技術成果有效填補了我國區域地下水污染分級防控技術的空白,技術成熟度達到同等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