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生態環境部會同“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部際協調小組各成員單位,組織咨詢專家委員會專家在北京召開系列會議,逐一對“11+5”個試點城市和地區“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方案進行了評審,
一致通過。
2020年3月11日,生態環境部公開方案,意味著實施方案在根據評審專家組意見和建議修改完善后基本定稿。
搶先來看一下,“11+5”個“無廢城市”試點方案敲定了怎樣的目標。(終結果以公開方案為準)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到2020年,建立起“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形成一批示范模式。
到2025年,北京開發區“無廢城市”建設模式在“亦莊新城”范圍內全面鋪開,初步實現園區趨零排放。
中新天津生態城——
到2020年底,生態城將打造化交流展示窗口,初步構建生態城固體廢物綜合管理體系,完成各類固體廢物信息化平臺整合。
到2025年底,實現“無廢城市”建設及綠色發展理念全區域覆蓋,中新雙方建立“無廢城市”長效合作機制,生態城居民養成綠色生活和垃圾分類習慣,全面建成生態城固廢綜合管理體系和內外協同體系,實現全區固體廢物精細化智慧化管理。
雄安新區——
到2020年,遺存固廢部分處理,無廢試點初步落地。
2020年9月,納入“無廢城市”理念的教材全面進入新區教育系統。
到2022年,建筑廢物就近消納,各類固體廢物全過程監管體系基本建成。
2022年底前,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收費制度。
到2035年,全域實現廢物精細管控,發展成為國內的“無廢”樣板。
光澤縣——
到2020年,以“一主三副”的生態食品城打造“一頭兩翼一環”的無廢產業鏈,建立縣級“無廢城市”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力爭順利通過生態環境部2020年上半年組織的中期評估和2021年上半年組織的評估驗收。
2020年完成垃圾分類示范及科普基地項目,6月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改擴建項目投入運行,年底建筑垃圾填埋及資源化利用項目投入運行等。
瑞金市——
到2020年,初步形成“無廢城市”建設管理制度體系,建立職責清晰、分工協作的固體廢物管理體系及考核機制,建立紅色景區“無廢城市”建設宣傳體系,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示范,建立“種養平衡、生態循環”的綠色農業發展模式。

西寧市——
到2020年底,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降低至0.85噸/萬元;農業化肥減量20%;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率達到95%;農用地膜回收利用率達到90%。
到2020年,全市生態牧場達到30家;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85%以上;農用殘膜回收率90%以上;四區、三縣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分別達90%、85%。
盤錦市——
到2020年,完成“無廢城市”建設的39項制度體系、21項技術體系、9項市場體系以及28項重點工程,實現42項創建指標全部達標。
到2020年,探索形成“五色錦”模式,總結形成“遼河油田 打造‘無廢礦區’模式”、“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模式”、“城鄉固廢一體化、全過程、精細化的大環衛模式”和“大洼區整區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4 項預期經驗。
爭取到2020年,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覆蓋率達到 60%;危廢處置企業規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達到 92%以上;農藥包裝廢棄物產生量實現負增長。
徐州市——
到2020年,落實75項重點工程,初步形成支撐“無廢城市”創建的29項制度體系、21項技術體系和22項市場體系。
逐步形成徐州“3+3”無廢城市建設模式:
3項成熟創新模式:“傳統資源枯竭型城市全產業鏈減廢模式”、“農作物秸稈還田及收儲用一體多元化利用模式”、“再造綠水青山提升綜合效益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
3項新創新模式:“工業源危險廢物‘閉環式’全覆蓋監管模式”、“推進固廢協同處置壯大新產業,帶動高質量綠色發展模式”、“‘以智管廢’的智慧平臺構建精細化統籌管理模式”
許昌市——
圍繞建設“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發展定位,全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推動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轉變,保障城市高質量發展;培育城市新興產業,形成區域經濟新增長點;提升城市品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增強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提高政府現代化管理水平,實現城市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為推動建成“無廢社會”奠定基礎。
三亞市——
到2020年,“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保障機制基本建成,出臺公共機構固體廢物減量實施細則5項以上,基本建成循環經濟產業園和固體廢物智慧監管平臺,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25%,組織召開不少于10次的“無廢”主題賽事等活動。
紹興市——
2020年12月底前,創建國家級綠色制造名單15個以上;創建市級以上綠色工廠49家;創建市級以上綠色園區、循環化改造園區8家;基本建成廢氣產品逆向回收體系;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率達90%以上;廢舊農膜回收處置率達90%以上;城鎮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90%;
有害垃圾收集設施覆蓋率達90%以上;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智能化大數據監管平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5%以上;再生資源回收量增長率達30%以上,培育固體廢物回收利用處置骨干企業16家;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物資源回收量達75%以上......
重慶市(主城區)——
到2020年,重慶市主城區“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目標全面完成。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從45%提升至50%;危險廢物規范化考核合格率達到95%以上;廢棄農膜回收率達到82%以上;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系統覆蓋率從22.5%提升至 5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從22%提升至35%;分類收運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100%;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實現“零填埋”,建筑垃圾規范消納率100%。
到2025年,“無廢城市”初步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系統覆蓋率達到100%。
到2035年,固體廢物管理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形成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威海市——
逐步形成“4+2”試點模式
到2020年底,初步形成海陸聯動、協同發展的海洋綠色發展新格局和旅游綠色發展新格局;“威海模式”初步形成。
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達到0.15噸/萬元,人均生活垃圾日產生量趨零增長,農業廢棄物收儲運體系覆蓋率達到80%,海洋生態健康養殖面積達到5.3萬公頃。
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達到20%;實施清潔生產企業占比達到25%;農業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試點建立農作物秸稈收儲中心(站點)15 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系統覆蓋率達到30%;醫療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到2025年,“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監管體系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到2035年,海洋綠色發展新格局和旅游綠色發展新格局全面形成;實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建設目標。
銅陵市——
到2020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達到2.07噸/萬元;完成現有5個園區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和循環化改造;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7%;礦山尾礦綜合利用率達到82.3%;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農業廢棄物收儲運體系覆蓋率達到85%;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系統覆蓋率達到64.5%;餐廚垃圾回收利用量比2018年增長3.6 倍;工業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57%;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9%......
包頭市——
到2020年年底,初步形成包頭市“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框架;建成綠色園區2個、綠色工廠8家,認證綠色產品10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衛生廁所普及率要達到60%以上;廢舊地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
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裝機電量占社會用電比重達到40%以上,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 達到18%以上。
深圳市——
到2020年底,固體廢物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置。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趨零增長,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比2018年下降5%。分類體系覆蓋率達到100%,回收利用率達到35%。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5%,房屋拆除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原生生活垃圾趨零填埋。
到2020年,創建24個以上生態工業園區,新增5家綠色工廠、1個綠色供應鏈認定、15個綠色產品認證,培育10家以上第三方綠色制造咨詢服務機構;新建建筑綠色建筑達標率達到100%,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達到30%;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能力達到1000萬立方米/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
到2025年,“無廢城市”主要指標達到先進水平。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比2020年下降15%。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房屋拆除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原生生活垃圾全量焚燒和零填埋。
到2035年,“無廢城市”主要指標先進水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先進水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8%,房屋拆除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