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環保塑料材料又有新突破,“塑戰速決”部署新任務,“對塑料吸管說不”,將垃圾清掃機開進太平洋……戰勝“白色污染”,貴在行動。
實施多點突圍戰略 拒絕塑料垃圾登陸入海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稱從蟹殼與樹木中提取材料制成的新型環保薄膜,有望取代生活中廣泛使用的食品保鮮膜產品。
新型薄膜柔韌、透明、可降解,滿足高氣密性的同時,無疑是解決塑料垃圾污染問題的又一次技術革新。眾所周知,塑料制品在人們生活中存在的范圍非常廣,小到一根塑料棉簽,大到一張PVC桌墊,應用場景何其多。
而與人們日常要用,且淘汰頻率相當高的塑料袋,或者一次性餐盒一樣,塑料保鮮膜已經成為家用必備塑料制品,還是典型的一次性塑料用品。這也意味著,“白色污染”來源又添加了一個重要類別。
難降解,易混裝,如塑料保鮮膜這樣的產品確實亟待找出減量化的解決方案。新型薄膜則利用天然生物聚合物,開發可替代品,所欠缺的無非是技術的成熟以及生產成本的進一步下降。
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為了解決塑料垃圾帶來的“白色污染”,不少新材料新工藝都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
例如智利圣地亞哥工程師所描述的,可以完全溶于水的新材料。他們的實驗對PVA(聚乙烯醇)化學分子式進行了修改,得到了一種新型可替代塑料制品的材料,沒有油衍生物。
日本一家大型造紙廠商也公開了一種經過特殊加工的包裝紙,用以代替日常塑料包裝。據了解,這種包裝紙具備一定的防水性,密封性佳,重要的是可以替代部分塑料食品包裝。
生物塑料這個概念其實并不算新,但大規模推廣受限于很多條件。日前,瑞士科學家發表的一篇報告稱,瓶級聚乙烯呋喃酸酯(生物塑料)生產時間僅需30分鐘,性能比肩傳統塑料。
這些新消息從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塑料污染治理的信心,至少在易降解塑料替代這個環節上一直在取得技術上的突破。當然,短時間內,環保塑料制品的全覆蓋無法實現,多管齊下的布局也是必要的。
就如同聯合國環境署,再次刷新了“塑戰速決”任務,祭出了“10步路線圖”。根據聯合國的說法,要重點打擊常見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和來源,因地制宜采取適用方案,評估成本,取得利益相關者的認可,并且抓宣傳,提供支持和鼓勵,爭取效益大化。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所有王室產業中禁用塑料制品的消息,還曾一度上了熱搜,這就是典型自上而下掀起的變革。而入萬豪集團、星巴克、美國航空、希爾頓、凱悅集團等企業的響應,則代表了一個好的開始。
讓“對塑料吸管說不”成為一種世界潮流,讓這種潮流成為塑料垃圾污染治理邁出的堅實一步。這不僅是對人類生活環境的保護,更是對藍色海洋的保護,關乎生態鏈的安全。
愛爾蘭一個研究團隊新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大西洋300米到600米的深海魚體內也發現了塑料微粒,測試比例超過7成。這就是微塑料,目前得到全世界重視的,一種塑料污染形態。
針對這個問題,在太平洋部署600米的塑料清掃機,全面治理“太平洋垃圾袋”的設想甚至有了雛形。外媒報道,修改后的設計已經投入制造,配備600米長的浮管和3米圍屏,利用風和海浪提供動力,自動穿行垃圾帶的清掃系統有望2個月內投放太平洋。
消除“白色污染”,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多點突破來自技術的,來自設備的,來自應用的,或者來自宣傳的瓶頸。做力所能及的事,拒絕塑料垃圾泛濫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