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污水處理】近年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2016 年底《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引爆海水淡化市場大發展,而地方政府受限于用水總量的考核與環保監管趨嚴,對海水淡化的需求強度進超國家規劃。自此,海水利用產業開始邁入快速發展期。
海水利用產業整體回暖 海水淡化唱響海洋經濟重頭戲
得益于政策利好,我國海水利用業漸入佳境。國家海洋局日前正式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顯示,據初步核算,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
《報告》顯示,僅在2016年,海水利用產業實現增加值15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海水直流冷卻、海水循環冷卻應用規模不斷增長,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達1201.36億噸,新增用量75.70億噸/年。在國家海洋局規劃與經濟司副司長沈君看來,“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水利用業已成為拉動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匹‘黑馬’。”
海水利用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相關技術也取得重大突破。“現在的淡化水各項水質指標達到了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相關規定。”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長曲探宙強調,截至目前,我國主要采用反滲透和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技術,產水成本5—8元/噸。同時,自主研發的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技術與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已成功應用于日產萬噸級海水淡化工程,整體技術指標與接軌,多套海水淡化裝置出口國外。
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9個省市,主要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島。其中,2016年,全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日均17.9萬噸。值得一提的是,沿海缺水城市和海島積極推進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和模式創新,將海水淡化作為落實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工作的重點領域,打造海水利用產業集聚創新平臺。
《報告》顯示,海水淡化水的終端用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工業用水,另一類是生活用水。對此,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所長李琳梅則明確指出,海水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以及海水化學資源利用等多個領域。據中新網近日報道,至2016年底,中國海水淡化用于工業用水的工程規模為日均7.9萬噸,占總工程規模的66.6%,主要為火電、核電、化工、石化、鋼鐵等企業。
“現在的淡化水各項水質指標達到了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相關規定。”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長曲探宙指出。事實上,大自然的水循環其實就是海水淡化的過程。另據科技日報近日報道,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淡水,其總量約占海水的97%。海水經過陽光照射后蒸發,通過雨雪露云霜霧的形式變為淡水,在地球表面重新匯聚成江河湖海。海水淡化技術就是模擬自然界的水循環運動。
一直以來,海水淡化被認為是解決淡水資源緊缺的開源工程。以海水淡化為代表的海水利用是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并已逐漸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和通用做法。根據有關部門的規劃,到2030年,即使南水北調東線一二三期工程,中線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并考慮部分海水利用后,我國沿海地區年缺水量仍將達到214億立方米。
迄今,中國海水淡化產水成本在每噸5元至8元人民幣之間包括電力成本、蒸汽成本、藥劑成本、膜更換成本等。其中,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產水成本平均為每噸6.22元人民幣。“隨著海水利用技術和關鍵設備的不斷進步以及工程經驗的不斷積累,海水利用的成本會逐步降下來。”李琳梅說。根據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海水利用將實現規模化應用,材料和關鍵裝備實現產品系列化,產業鏈條日趨完備。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