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目前,環保產業政策利好頻出,“中字頭”“國字頭”等企業紛紛跨界進入環保領域,給中小環保企業生存帶來極大的挑戰。中小環保企業該如何發揮自身有事沖出困境?看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中國綠色發展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夏青怎么說。
當前中小環保企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為破解中小環保企業的生存困境,探討其未來發展方向,相關媒體專訪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中國綠色發展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夏青。
媒體:中小環保企業怎樣才能由小發展到大?
夏青:中小環保企業由小到大的發展路徑用老百姓熟知的話來描述就是“創絕招”“傍大款”“抱團取暖”,或走上“一招鮮吃遍天”的路,或被收購、搞合作,依靠絕招走共同富裕的路。因此,中小環保企業必須要創新,必須有絕招,這才是發展的硬道理。
媒體:目前,環保產業政策利好頻出,中小環保企業生存卻十分艱難。您認為中小環保企業主要面臨哪些困難?
夏青:中小環保企業面臨的大困難,就是很難拿到項目。這也符合規律,因為眾多的環保企業不是家家都能拿到項目的。
企業要想拿到項目,資質、品牌和資金,有時比絕招更重要。絕招在實踐的過程中被認識,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而支撐品牌的是各項資質,但中小企業往往不具備獲取資質或維持資質的能力;有了資質和品牌,在資本運作的潮流中,中小環保企業又面臨融資困難的窘境。
融資難一直是困擾中小環保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因為中小環保企業的“絕招”要得到天使基金、風險投資的認可,本身就很艱難,再加上“絕招”變成生產力的過程不可預測,就很難讓投資者垂青。“絕招”拿不到錢,中小環保企業融資的本錢就不存在了。
媒體:目前不少國有企業跨界進入環保領域,是否會給中小環保企業帶來沖擊?
夏青:“中字頭”“國字頭”的企業愿意涉足環保產業,總體來說是一件好事。看似拿走了部分市場份額,搶了中小環保企業的飯碗,對于中小環保企業形成沖擊,其實不然。本來中小環保企業的存在,其功能也不是搶占市場份額,而在于出“絕招”;跨界進入環保領域的“中字頭”國企,為中小環保企業的“絕招”增加了買方,是件好事,也為中小環保企業提供了新的機會。
國企拿到項目之后,會邀請有“絕招”的中小環保企業參與項目。因為國企在短時間內跨界,技術儲備、系統集成、裝備制造、項目實施經驗上必然存在短板,而中小環保企業往往在細分領域具備獨有的核心技術。例如,可以在黑臭水體治理、VOCs防治等領域發揮作用。大型央企、國企將為環保產業帶來新的市場容量。因其具有強大的低成本資金優勢,能夠推動環保類PPP項目的迅速落地,擴大整個環保產業的投資,彌補政府對于環保投資的不足。中小環保企業的技術“絕招”和大型國企的資金、品牌,兩者具有強烈的互補需求,而非單純的對立與競爭關系。
媒體:面對國企的跨界進入,中小環保企業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夏青:中小環保企業應該采取積極的方式加強與國企之間的合作,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積極融入環保產業新的生態圈。這一生態圈的核心是大型國企,無論是否跨界,這些國企有條件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一批的企業共同發展,形成不同專業領域的新的環保產業生態圈。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