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市場分散割裂培育百億級企業有難度
當前節能環保產業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便是產業很火,但是能夠讓人們隨口叫出名字的企業卻很少。據了解,當前我國環保企業的總體規模約為5萬家,總體營業收入低于1000萬元的小企業超過45000家。環保領域缺乏是不爭的事實,而這也與當前環保產業的特點不無相關。
實際上,當前環保領域內企業的分布狀態和行業特性與其他領域有很大區別。薛濤指出,當前環保市場是一個分散割裂的市場。環保市場割裂的原因包括很多,如技術復雜,用戶分散,新技術迭代速度快,原創技術少,行業發展與政策引導緊密相關等。“在一定程度上環保市場還是一個‘關系市場’,企業哪里關系好,哪里就有項目。這些會導致環保市場的領域分割和地域分割,例如,做水處理的企業不懂土壤修復技,河南做得好的企業很難進入河北等。在環保領域,用國家意志去扶持產業發展的難度要比其扶持裝備制造等產業大。例如,航空航天領域或者高鐵領域,國家扶持幾個大企業,整個產業就起來了。但是環保產業很難通過這樣的方式做到。”薛濤坦言。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之一,節能環保產業的細分領域相較其他產業要復雜得多,且各細分領域相對獨立,細分領域技術針對性強,導致產業整體技術分散。“由于技術分散、技術迭代快、技術需要很多專業性疊加,技術又來自于很多不同的用戶需求等碎片化的原因,使得環保企業中的小企業占到大多數,在環保產業很難容易地找到。在環保領域培育50個百億企業的目標實現起來還是很難的,但并不是沒有可能,只是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要更難。”薛濤表示。
市政環保與環境修復領域可能誕生百億級企業
由于節能環保產業細分領域廣泛,且各領域內企業特點有所不同,企業發展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在不同細分領域培育百億級企業的難度也存在差別。
實際上,備受資本青睞的國企很少選擇直接做技術。以技術為驅動力的企業多數為民營企業,也基本屬于小公司的規模。薛濤指出,如果純粹依靠發展技術與裝備將這些公司做到百億級別存在很大難度。“根據我們的調查,當前做環保設備技術的企業多是民企。民企來做以技術為驅動力的企業是比較合適的。國企的企業文化導致其在環保類的技術更新迭代上過于緩慢,決策上不能失敗等因素導致其在技術領域的競爭上沒有任何優勢。例如,在大氣環境治理領域做脫硫脫硝的公司,用戶集中度相對而言還算比較高,環保領域里面做這項業務的公司也屬于相對較大的上市公司。但在這一領域,國企能占到的比例仍舊較低,實際可能達不到20%或者更低。在用戶集中度更加分散的工業廢水領域,基本沒有國企進入。”薛濤說。
此外,在工業領域通過第三方治理的模式也不可能出現百億級公司。薛濤指出:“因為工業企業的性質多就是委托運營,工業領域的用戶分散,技術分散。工業領域的第三方治理雖有政府鼓勵,但仍屬于企業的商業行為。在工業第三方治理領域很難出現技術相對統一,用戶相對單一的大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很難發揮任何作用。借不上資本的力量就很難做成百億級的企業。”
伴隨著投資總額千億級別的環保PPP項目落地,市政環保和環境修復領域或許將成為有可能培育百億級公司的領域。“實際上,在PPP領域,技術需求相對單一,用戶模式基本相同。例如,在甲地做河道治理,換到乙地也是做河道治理,雖然技術有細微的差別,但是總體的大方向是一樣。同時,在這一領域也有更多的國企參與,包括諸如北控、首創等能夠與資本聯系的PPP投資商。”薛濤指出,“目前,PPP落地總額超萬億元,其中約三分之一與環保有關。隨著PPP項目的不斷推進,未來環保領域資金總投入可能會更高,培育出50個百億級公司不是沒有可能的。”
國企與民企將在合作與競爭中找到平衡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央企跨界節能環保產業,憑借自身強大的背景和雄厚的資本在環保產業市場占有重要一席。此次《意見》提到,要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改組成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領域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推進國有資本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一內容被外界解讀為國企進入環保產業的又一強有力的動因。
其實,在PPP領域,國進民退在特許經營時代就已經發生了,在這一領域國企確實存在優勢,如融資成本低,集成能力好,政府品牌可信度高等。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民企沒有了生存空間。在技術領域,民企存在很大的競爭優勢。薛濤指出,要客觀公正看待國企的進入。國企進入后也要參與市場競爭,只有機制好的國企才能在競爭中。PPP項目要求所有環節的競爭是公平、公開、公正的,如果國企的確具有好品牌,融資能力強,與政府溝通有優勢,在競爭中相對民企拿到的份額多,也是無可厚非的。“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讓民營資本有一部分參與的機會。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身就是一個市場機制的建設手段。如果國企沒有一個好的制度,政企不分,也沒有與民企相競爭的實力。”
而就國企進入是否會擠占民企發展空間的憂慮,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陳少強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隨著國有企業不斷進入,未來節能環保領域的國企與民企將會是一種合作與競爭并存的關系。國企的大規模進入,在短期內可能會擠占民企發展空間,增加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難度,但也存在著一種可能性,就是國企民企聯手合作,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優勢互補。而且,并不是所有國企在節能環保的所有領域都與民企競爭,民企仍然有其生存空間。民企也有其競爭優勢,如針對性強、執行效率高、反應快等優勢能夠幫助其在行業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
客觀來看,國企與民企需要在競爭與合作中磨合,尋找各自佳的位置。對此,薛濤表示,作為民營企業,如果是做技術的公司,應該與國企進行生態合作。國企也需要民企提供的新技術來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末端用戶還是市場化選擇的,找到好的技術合作,可以幫助國企提高自身優勢。
原標題:薛濤:如何培養百億級環保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