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耕行業12年,終于等來了一個風口。”
傳統污水、垃圾處理領域低價廝殺激烈,誰是環保產業下一個“藍海”?是黑臭水體、海綿城市?還是土壤修復、污泥處理?據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測,2020年環境監測行業市場規?;驅⑼黄?00億元,5年復合增速約為20%左右,有望成為新的“風口”。
與環保產業其它細分領域一樣,長期來看,環境監測行業是由市場驅動的,但是在現階段的行業生命周期里,環境監測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政策。
回顧“十二五”,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在政策熱潮下發展迅速。首先,隨著《國家環境監測“十二五”規劃》、《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國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方案》等多部環境監測政策的出臺,我國環境監測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標志著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將不斷強化。其次,由于環境監測的基礎性,《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政策的出臺,不僅釋放了水、大氣等領域的市場需求,也刺激了對環境監測行業的需求。
“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這表明政府對于環境監測行業的要求已經從“十一五”的監測網絡建設階段、“十二五”的“以污染源監測為主”的階段轉向“以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階段,我國環境監測行業正在迎來以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里程碑發展機遇。而制度的變革也將帶來一些機會。誠如國控城市空氣監測站過去都由地方環保局來運營,監測事權上收以后,則通過公開招標由第三方公司負責日常運營維護。
同時,環境監測細分市場多且差異大,總體可分為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環境質量監測又主要分為空氣環境質量,水質,土壤,噪聲等,污染源監測又分為污(廢)水,廢氣,重金屬等。從目前的市場打開情況來看,主要的市場在空氣環境質量,水質,污(廢)水,廢氣和即將迎來發展的重金屬監測。
誠如在2016年5月后一天頒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土十條”)中,條便提到“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具有土壤檢測與監測能力的企業,無疑將分到塊大蛋糕。
眾所周知,“土十條”是和“氣十條”“水十條”并列的環境治理“三大戰役”。“土十條”首要任務正是土壤環境監測工作: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
更為利好的消息是,環境監測市場在“十三五”將迎來明顯增量市場,但這種市場的天花板可以預見,國內監測企業也將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細分市場迅速消耗殆盡的危機。在此背景下,企業未來可以尋求兩條道路:一個是通過橫向并購迅速切入相近的子行業,提升技術,進入分析儀器以及實驗室用品的藍海,這條路已有諸多成功的先例:另一個是打造平臺型公司,未來PPP打包項目是環保訂單的重要形式,在承接政府的PPP訂單上平臺型公司更有競爭力。
在此前召開的2016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會長趙笠鈞指出,未來環保部門還要實行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通過給企業頒發排污許可證,規定其一年的排污量是多少,企業則通過監測檢測形成自己的審計報告,然后向政府部門“自證清白”。中國現在大約有600多萬個固定污染源,如果每個企業一年要花10萬-20萬元做檢測,就是一萬億規模的市場。
?。〒戏街苣?、華夏時報、中國投資咨詢網、經濟學人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