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境監測行業是個高成長性,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場增量空間大,技術壁壘偏高,行業集中度較高,同時遍及環保產業各個環節的細分行業。
作為環境治理的基礎,環境監測行業在“十二五”期間的政府高度重視下,形成了以大氣、水等污染源監測為主的國家環境監測網絡。目前,“十三五”環保規劃是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預示著我國環保行業正在迎來以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里程碑發展機遇。
在“十二五”的政策熱潮下,我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迅速,雖市場規模較小,但市場增量可期。2014年,環境監測儀器整體銷售額達到196.4億元,實現11—14年的復合增長率約為22.14%。不過,相比大固廢、煙氣治理、水務處理三大板塊,環境監測板塊的市場規模較小,2014年占環保行業約為3.98%,僅為水務處理行業的1/13。
值得關注是,由于環境監測的基礎性,水、氣、土板塊持續的市場需求,也刺激了對環境監測行業的需求。環境監測未來的廣闊市場空間可期。
如今,我國環境監測行業處于污染源、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階段。環境監測產業分為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其他監測三個部分。其中,環境質量監測運營主體由各級環境監測站構成,而污染源監測運營主體由主要排污企業的監控部門構成。當前因覆蓋面廣和監測深度等因素,污染源監測產業份額高,14年占監測市場約為49.24%,11-14年的復合增長率約為25.95%;環境質量監測產業份額位居第二,14年占監測市場約為36.25%,11-14年的復合增長率約為20.79%。但根據“十三五”政策動向,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即將由污染源監測為主的階段,轉向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階段。
環境監測產業鏈
我國環境監測產業鏈的上游為硬件、監測系統軟件、檢測試劑等;中游為監測儀器、監測系統及相關服務;下游為儀器維護和設備運營等。
投資價值分析:
(1)上游硬件、軟件及試劑的市場較為成熟,部分產品如分析儀器中核心的傳感器部分,由于技術壁壘過高,一般選擇外部購買,目前投資價值較小。
(2)中游監測儀器的技術壁壘偏高,企業通過外延內生整合技術,一旦占據市場,地位難以撼動,故利潤空間較大;中游監測系統市場在政策扶持下前景可觀,市場空間大,故投資價值較大。
(3)下游運營維護在國家力推第三方治理下,環境監測服務市場興起。由于進入下游壁壘高,有雄厚資金、技術水平高的企業應投身利潤之高的監測運營維護產業。在“十三五”期間,中游的監測儀器、監測系統,和下游的運營維護更具有投資價值。
經營模式
國家力推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催生監測服務市場興起。2015年1月,國務院頒布《關于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表態鼓勵環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2016年1月,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對第三方治理開展監督檢查。隨著環境監測市場需求的逐步擴大,監測服務引入市場機制、推動第三方治理是大勢所趨。監測服務市場正在由政府化逐步轉向市場化,主要以“轉讓—經營模式”和“托管運營模式”。
競爭格局
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壁壘較高,壟斷格局雛形已現,企業占據半壁江山。首先,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環境監測行業技術門檻偏高,目前國內從事環境監測的企業僅有兩百多家。過程分析儀器市場,大多被德國西門子、瑞士ABB、美國賽默飛世爾等外資企業所占領;內資企業如聚光科技、先河環保、雪迪龍等,主要面向中低端過程分析儀器市場。其次,在“十二五”期間,銷售收入前十的企業市場占有率維持在60%左右,行業競爭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恰逢行業本身具有較高技術壁壘,企業未來將擁有更深的"護城河",預示著環境監測行業正迎來三足鼎立時代。因此,對于國內的環境監測企業來說,未來的發展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內資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一方面,政策利好來襲和市場增量空間大為環境監測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另一方面,在市場競爭激烈、打價格戰、毛利潤下滑的背景下,企業通過內生研發、外延并購,從而達到技術鏈與產業鏈的整合。內資監測企業想要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縮小與外資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差距,形成的核心競爭力,真正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