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第三方檢測機構起步較晚,主要分為強制檢測與自愿檢測兩部分,其中強制檢測市場主要由國有檢測機構參與,強制性檢測市場主要包括各部委的質檢、商檢、環保、衛生等各種認證要求的強制性認證及各級政府(含省、市、縣、鎮等)的各種認證要求的強制性檢;而在自愿檢測市場,目前主要參與者包括外資機構與本土民營企業。
隨著近十多年的發展,國內檢測行業現階段現狀是:國有檢測機構占據50%以上的市場,外資機構憑借強大的檢測實力及雄厚的資本擁有30%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內民營第三方檢測機構市場占有率目前較低,僅為10%左右。但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們健康意識的增長、市場管制逐漸放松,第三方檢測的市場需求迅速增多。
據公開資料,檢測行業的上游供應商主要是是儀器設備、檢測試劑和其他耗材的制造企業。其中儀器設備的供應商發展較為平穩,行業內企業較多,能夠保障檢測測行業的基本需求;另外如檢測試劑和其他耗材的供應,由于市場供應充足,基本不存在供應風險。檢測行業下游客戶涉及各行各業的生產企業、商業企業、科研院所及普通消費者等。由于下游客戶的范圍較為廣泛,且需求多樣化,不存在對某一特定行業產生過度依賴。
其中部分檢測領域未來的成長空間較大,如環境檢測板塊。“十三五”期間我國環保產業總投規模有望達到17萬億,為“十二五”總投資的3.4倍。由此可見,環保行業增速有望進一步上行,也將帶動環境檢測市場規模的提高。更為利好的消息是,近年來政府采購行為的加強,部分環境檢測業務的外包,第三方環境檢測具有較大機會,市場規模有望快速增長。
三大細分領域打開新空間
目前,中國環境監測基本可分為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兩大類。環境質量監測主要由各級環境監測站構成,污染源監測則由主要排污企業的監控構成,無論是覆蓋面還是監測深度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市場增量空間巨大。同時,政府投入占比從64.71%降至45.82%,呈逐年降低趨勢。未來受益于需求帶動,環境監測市場將會進一步擴大,而提供服務的第三方環境檢測市場也會進一步增長。誠如下述三大板塊——
空氣檢測。近年來,我國許多省份霧霾天氣頻發,導致的健康危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我國大多數城市迫切需要開展空氣污染(霧霾)健康影響監測,了解不同地區空氣污染(霧霾)特征污染物的濃度變化規律及其對人群健康的危害,為進行健康風險評價提供數據支持。隨著大氣污染防治力度的不斷增強,加強監測數據質量管理,客觀反映空氣質量狀況的要求不斷提高,我國大氣監測市場受到熱捧,大氣監測儀器行業將迎來采購潮。
水質檢測。2015新環保法新增加了環境污染公共監測預警機制,對環境監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4月2日出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治理的投資將達2萬億元。步入2016年后,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出臺了各自的水十條,對水環境的治理提出了要求,必將帶動水質監測市場相關行業發展。
土壤檢測。“土十條”曾明確提出,在2017年前完成國控監測點位的設置,2020年底前,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年前建立國控網絡、2020年下沉至市區全覆蓋,將有效提升土環境質量壤監測需求。政策落地、環境監測網點建設需要時間,未來兩到三年將迎來土壤環境質量監控網點增長高峰。
智慧環保帶來監測企業訂單增長
更為利好的消息是,早在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公共服務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細化、生活環境宜居化、基礎設施智能化、網絡完全長效化的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其中,生活環境宜居化被靠前強調,要求水、大氣、噪聲、土壤和自然植被環境智能監測體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線防控體系基本建成,促進城市人居環境得到改善。
作為對整個城市環境全面的統一監測,智慧環保通常伴隨著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共同展開,直接解決地方政府關于環境管理的痛點。通過智慧環保,環境監測領域可以實現智能化、系統化、移動化,而相關企業的成長路徑也從單純的環境監測儀器設備銷售,向著整體環境監測治理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化,由此催生相當于傳統規模10倍級別訂單的增長。同時,智慧環保方案將有利于引導城市在環境監測治理方面的需求,將補充原本缺陷、忽視的部分。
2015年4月7日,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確定84個城市(區、縣、鎮)為新增試點,13個城市(區、縣)為擴大范圍試點,加上此前由相關部門確定的試點,目前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已達290個。
隨著智慧城市試點范圍逐步擴大,在進行智慧城市“跑馬圈地”擴張過程中,技術和運營實力強的企業將更容易獲得訂單。而由于相關訂單規模巨大,未來行業的“馬太效應”將顯現,強勢企業增速更快,獲得更迅速的發展。
能否擠掉數據水分
但不可否認的是,就公眾聚焦的監測數據造假問題能否通過市場的力量蕩清,目前依然是一個問號。環境監測包括企業日常監測、項目驗收監測、環保部門的執法、監督性監測等。在這由環境監測站主導的單一管理體制下,其中的數據造假等問題早已是業界知曉的沉疴,不僅有媒體曝光,而且環保部及地方環保部門多次點名通報。“監管是環保局,監測是監測站,都是一條褲子的,大家不相信這些數據。”湖南一家第三方檢測公司副總說,“市場化是沒辦法阻擋的。”
不過,應對數據造假,并非放開市場的主要原因。在不少受訪者看來,主因是監測任務繁重而監測站人手不足。“一來監測站人力不夠;二來監測站可能是收支兩條線,多做也沒有額外報酬。從這個角度來說,開放給第三方,他們的積極性是很強的。”北京市城市排水監測總站有限公司技術研發總監范云慧說。
事實上,監測數據造假問題依然不容樂觀。2015年4月1日,在有數百名各地監測站負責人參加的現場工作會上,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坦言,有的地方確有監測數據造假的問題。第三方檢測機構同樣面臨著監測數據的“誠信危機”。福建一家監測公司負責人坦言:“第三方監測主要的問題,和國有監測站面臨的問題是差不多的。”
“在這個市場里,規范和不規范的做法,成本多相差十倍。”他舉例,“像環評監測,本底監測六個點位,連續監測七天,每個點位起碼要一個人值守,再加上兩個采樣車的司機、后勤輔助人員,少要十個人才能完成任務。這是規范的情況。如果不規范,就是沒到現場,連監測儀器的采樣口都沒開就可以出報告。”
“從行業上來講,對這個制度的推出非常歡迎。大家都感覺到很興奮,以前必須靠關系、走門路做的一些事情,現在通過社會化服務,可以靠自己的技術、能力去競爭了。”北京金控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斌說,“但是轉變可能需要有個過程,市場化、社會化服務的推動進度怎樣,是大家比較擔憂的。”
?。▍⒖假Y料:前瞻產業研究院、南方周末、中國環境報、中國投資咨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