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五大工藝 環保行業技術主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整個社會、國家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水污染是嚴重、棘手的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全社會開始普遍關注污水生態處理技術,生態環保的污水處理技術是改變水污染現狀的重要舉措,也將是未來污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方向。污水生態化處理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效果好的特點,可以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良性發展。以下五種技術將是未來環保行業的主流。
凈化沼氣池技術
凈化沼氣池是在化糞池的基礎上發展改進而來,也是早用于處理分散生活污水的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四川、浙江、江蘇等地陸續編制了適合本地區應用的凈化沼氣池的池形構造標準圖集。凈化沼氣池一般由二級厭氧池和后續生物濾池組成:二級厭氧池內填充軟性填料;生物濾池有兼性濾池和好氧濾池2種,一般分為多個小隔室,前面隔室填充軟性填料,后面隔室填充礫石、卵石等硬性填料。生活污水經沉砂池去除粗大的污染物后在一級厭氧池內進行發酵產生有利用價值的沼氣。后經二級厭氧池的厭氧過濾,截留大量污泥,同時有機污染物質在此得到進一步發酵分解。之后,污水經凈化依次填充有軟性和硬性填料的生物濾池,出水COD,NH4 -N,TN,TP指標一般分別能達到GB18918—2002《城鎮污水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的二級標準。
凈化沼氣池的進水方式可根據處理量采用合流式或分流式,因其水力停留時間較長(2~4d),一般適用于處理200m3/d以下規模的生活污水。合流式凈化沼氣池宜處理規模100m3/d以下的生活污水,且因為投資成本低而被大量應用。較大規模時宜采用分流式凈化沼氣池處理。
據調查:凈化沼氣池的沼氣產率約為0.02~0.15m3/(m2.d),且對COD的去除率為80%~90%,較傳統厭氧消化技術提高5%~10%。但其出水中氮磷含量仍較高,一般難以達到GB18918—2002要求的一級B標準。隨著國家和地方污水排放標準對排放要求的不斷提高,其出水達標問題成為難點。為此,凈化沼氣池可與土地滲濾、人工濕地、塘技術等組合聯用,對氮磷進一步處理后就近排入自然水體,或將其出水用于綠化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