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某媒體刊發報道稱,水利部近公開的2016年1月《地下水動態月報》(以下簡稱《月報》)顯示,全國地下水普遍“水質較差”。具體來看,水利部于2015年對分布于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區盆地和平原、江漢平原的2103眼地下水水井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顯示:IV類水691個,占32.9%;V類水994個,占47.3%,兩者合計占比為80.2%。
該報道一經發布即引起廣泛關注和議論。不過就在文章發布當日,水利部果然針對上述報道舉行通氣會做出了說明,該機構也掛出了2016年1月份的《地下水動態月報》。
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陳明忠在通氣會上介紹了地下水水質監測有關情況:2014年起,水利部針對目前地下水問題比較突出的18個省區開展了地下水水質監測。這18個省區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西北地區盆地以及江漢平原。2015年18個省區地下水水質的總體情況是,Ⅱ—Ⅲ類19.9%,Ⅳ—Ⅴ類80.1%。
陳明忠表示,這個結果與去年環保部發布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和水利部公布的《水資源公報》所反映的狀況基本一致。但這些數據主要是北方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的監測數據,并不是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數據。目前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主要取自深層地下水。
“并非水源地數據”
近年來,水利部組織對地下水水源地開展了幾次較大規模的摸底調查。根據正在編制的《全國水資源保護規劃》,4748個城鎮飲用水水源地中,有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1817個,水質達標率為85%左右。2014年,175個供水人口50萬以上的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中共有33個地下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總的來看,我國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良好。
某地方地質勘察院副總工程師表示,一般來說,在講監測結果時,需要說清楚監測井的布設(包括監測對象含水層、與污染源的相關位置)、監測井的建井(成井、止水、洗井、下管等)、采樣(時間、采樣前洗井、采樣設備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分析結果。其次,還要講清楚污染因子和比例。“我國很多地區鐵、錳超標是原生的,而且很簡單的方法就能處理,曝氣讓它氧化沉淀后過濾即可。”
這位副總工程師指出,“關鍵的是不能用局部地區的資料推論全國,推論水源地,這在邏輯上是有缺陷的。水源地的地下水監測應該有專門的數據,不能用面上的數據來簡單粗暴的推理,這不科學不客觀不負責任,會錯誤引導公眾。”
而要想全面了解我國地下水水質具體情況還得等候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的結果。2014年7月22日,國家發改委批復了水利部、國土資源部聯合申報的《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015年6月,國家發改委又核定并正式批復了兩部報送的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初步設計概算,工程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2017年全面建成網絡
但事實上,項目實施年,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國土資源部分)僅完成了總任務量的約3%。“項目建設進展,這得問財政部給不給錢。”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地下水與土壤污染調查防控室主任蔡五田直言。而年,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國土資源部分)得到的財政資金僅1億元。國土資源部優先開展了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四省的項目建設,共350個,目前四省已完成預定計劃的約93%。
“國家財政總支持資金為22億,其中國土資源部約11.2億,分三年撥付。預計今年(2016年)撥付7.5億。”前述國土資源系統人士透露。水利部網站近期亦貼出了大量地下水監測工程建設的招標信息。新的是4月18日《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水利部分)內蒙古自治區監測井建設工程第2—6標段招標公告》。根據該公告段“資金來源”部分所載:“本項目資金來源于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已落實。”
“今年地下水監測工程建設會在全國其他省份全面展開,計劃建設7251個,是攻堅的一年。”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提供如上數據。按照新計劃,地下水監測工程建設將于2017年底全面完成。
“地下水監測方面,至少是水利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三龍治水’。希望未來水利和國土資源部門之間可以實現信息、技術的溝通與共享,所有參與部門都可以統一工作,而非現在每個部門各自出報告。這樣效率會提高很多,也會避免資源浪費。”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地下水與土壤污染調查防控室主任蔡五田提出了上述希望。
監測數據去哪了?
此外,打開國家環保部網站,你能看到全國空氣質量實時數據,了解地表水水質監測動態,卻難覓地下水水質的實時監測數據。
翻閱2016年6月國家環保部發布的《201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地下水水質占據的篇幅短小,但透露的數據卻令人驚心:我國5118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為較差級和極差級的監測點比例分別為42.5%、18.8%,兩者占據了監測點數量的60%以上。
為了摸清場地地下水污染狀況,北京師范大學水科院副院長丁愛中認為,在場地調查的階段,為明確地下水污染狀況,應該采取網格式布點的方案,以保證評估結果的科學客觀。“現實情況是,業主往往要求修復工期短、費用少,以致評估方在現場設的取樣點比較少,甚至根據業主的主觀需求來進行布點,影響到報告的客觀性。”
目前對地下水污染修復可大致分為兩類:異地處理和原位修復。北京師范大學水科院講師程莉蓉介紹,異地處理是將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運走進行處理。原位修復則是在受污染的區域采取物理隔絕或生物化學等方式對地下水體進行處理。物理隔絕是通過構筑墻體將污染水體封閉起來,防止其進一步擴散。生物化學處理包括往地下注入氣體、微生物、化學試劑等對水體進行修復。
而“實施地下水污染修復的效果怎么樣”是丁愛中在工作中被問到多的問題。他表示,由于無法直觀看到,如何科學評價地下水污染修復的效果確實是一大難題。在國外,有采取設置監測井的方式,根據濃度或污染物削減量來評估地下水污染修復的效果,這一方式目前在國內的場地修復工程中尚未采用。“我們需要探索經濟可行的評估方式,更好的效果評估也有利于推動地下水污染修復工作的展開。”
(參考資料:界面新聞、21世紀經濟報道、南方周末、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