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嘹亮的火車汽笛聲劃破了古城拉薩千百年的沉寂;彈指一揮間,十年后的2016年7月1日,在建黨95周年之際,青藏鐵路也將迎來自己里程碑式的十周歲生日。
青藏鐵路作為是世界上海拔高、穿越凍土里程長的高原鐵路,這十年間一路駛來,鑄就了無數的輝煌,譜寫了千萬的感動。眾所周知,青藏線大部分線路都處于高海拔地區和“生命禁區”,青藏鐵路始終面臨著脆弱的生態、高寒缺氧的環境和多年凍土的地質構造等三大世界鐵路難題。回首這十年,面對脆弱的生態環境,青藏鐵路通車十年來,青藏鐵路公司采取“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方法,全面實施“綠色天路”工程建設。
所有進出藏旅客列車均設有先進的壓縮式垃圾收集系統和污水收集系統,實行污水污物集中收集處理,確保了地面和列車“零污染、零排放、綠色作業”的目標;沿線凍土、植被、濕地環境、自然景觀、江河水質等,均得到了有效保護。據了解:通車十年來,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未受到明顯影響,世界第三極呈現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
打造“低碳環保綠色通道”
“十年發展路,實現了生態環保的全面達標。”青藏鐵路運營十周年研討會25日在拉薩舉行,青藏鐵路公司總經理王忠玉作上述陳述。
王忠玉表示,運營10年間,青藏鐵路公司嚴格執行國家環保法律法規,積極探索高原鐵路環保模式,保持了青藏鐵路“低碳環保綠色通道”的贊譽。運營過程中,充分借鑒建設時期的管理經驗,健全完善環境保護機制256項,嚴格落實上崗人員環保知識培訓合格準入制度,并堅持做好對沿線環保設備和野生動物通道的維護,實現了鐵路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他進而指出,10年來,青藏鐵路公司共投入1.2億元對78.8公里重點沙害地段進行全面整治,在西格段(西寧至格爾木)植木種草103公里5396畝,在唐南段(唐古拉山以南)植木種草120公里3600畝,唐北試驗種草2.4公里106畝,楚瑪爾河至雁石坪恢復植被133.4公里3236畝。目前,青藏鐵路沿線綠化長度達到708公里,形成了青藏高原的一道“綠色長廊”。
在打造生態環保品牌的同時,青藏鐵路公司還實施高標準節能減排,對鐵路沿線全部使用電能和太陽能采暖,污水處理全部進入15個污水處理站,保證了節能減排達標和三江源“中華水塔”不受污染。
雪域高原迎綠色巨變
在平均海拔470O米的青藏高原,環保對于內地乃至東南亞部分地區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十年來,這里發生了哪些變化?雖然成衛東曾反復行走過這條鐵路,但今天他是帶著人們大幅度提升的生態環保理念和對這條平均海拔4700米鐵路的關注,從北京出發,重走運行十年的青藏鐵路。
眾所周知,青藏鐵路沿線高寒缺氧,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青藏鐵路穿越的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就達100.02公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實驗區328.06公里,同時還穿越了色林錯自然保護區,被稱為中國條“環保鐵路”。
一方面,青藏鐵路的建設還要解決此前未碰到過的許多技術難題,如高原凍土技術的考量和列車重復荷載對凍土工程的影響等。俄羅斯鐵道運輸勘察設計院凍土專家瓦連金博士曾說,“青藏鐵路采取保護凍土的設計原則是完全正確的,主要工程措施可靠,能夠保證安全可靠”。
此外,青藏鐵路線域生態防護和植被恢復也使青藏鐵路成為二十一世紀工程建設領域偉大的成就之一。為在全線建立生態環保系統,用于青藏鐵路生態環保的投入是15億,鐵路線以橋帶路,為動物建設了安全、順利的遷徙通道,橋梁下方和隧道上方3種形式的33處動物通道總長59.8公里。對于高山山地動物群,主要采取隧道上方通過的通道形式;對于高寒草原草甸動物群,主要采取從橋梁下方和路基緩坡通過的通道形式。
十載生態路漫漫
事實上,為了保護高原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湖水、濕地的草甸、的野生動物,為了給西藏人民一條帶來幸福吉祥的和綠色希望的路,針對唐古拉山越嶺地段脆弱的生態環境,中鐵十七局青藏鐵路建設者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同時,更注重施工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要求,珍惜沿線一草一木和每一寸綠地,做到工程質量和環境保護雙優。
針對鐵路沿線生態保護問題,他們提出“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制定出臺了《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環境保護考核制度》等,把環境保護工作列為施工管理的重點,實行環保一票否決權,指揮部領導與各項目部領導簽定環保責任書,并且成立環保領導小組,將環境保護與工程質量同布置、同檢查、同獎罰。他們下達施工任務時,同時下達生態環保要求;檢查指導施工生產時,同時檢查指導生態環保工作;考核評比工程時,同時考核表彰生態環保先進。
走過春夏秋冬,穿越雪域,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通車運營多年來,“天路”沿線風景如畫,成了充滿神奇、圣潔、激情的旅游觀光路。人工種植的沙蒿、檸條、梭梭等沙生灌木在路基兩旁形成綠色屏障,守護著穿越戈壁沙害區的雪域“天路”;路基兩側人工種植的草本植被長勢良好,與雪山草原環境融為一體。沿線雪山巍峨,河流縱橫,草原茫茫,湖泊遍布,被稱為“綠色哈達”。
(參考資料: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中國西藏網、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