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煤電超低排放 科學評價體系漸行漸近
持有這一觀點的代表性人物當屬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徐錠明,他在新近召開的“首屆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技術交流會”上表示,煤電超低排放是一項事關生態文明的戰略行動,應該統籌利用信息時代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系統深度地做好各個環節的診斷、總結、評估,放在能源革命乃至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宏大時代背景中去考量。
在整個電力行業大規模推進煤電超低排放、眾多環保企業競相宣布擁有超低排放技術且排放完全達標的當下,由國家部門研究制定準確、科學并且行業普遍認可的超低排放評價體系,的確緊迫而極為必要。
但筆者認真梳理今年以來超低排放有關信息時發現,相關評價體系已經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的呼吁、紙面上的論證了,它已經走出了實驗室,并且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電廠上已經成功應用了。
來自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的信息顯示,該中心于2015年9月—2016年3月,對山西大唐云岡熱電3號機組進行了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環保示范項目性能測試與評估,并于今年3月31日組織召開了“山西大唐云岡熱電有限責任公司3號機組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環保示范項目性能測試與評估”課題成果專家咨詢會。
也就是說,作為公認的、相對獨立的環保評價專業機構——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已經在著手針對具體的案例,進行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實際應用工作。
按照該中心主任莫華在會上透露的信息,本次評估不同于通常的技術評估,是基于大量長期數據的,以效果來看技術可行性;也不同于以往的環保性能驗收,“本次超低排放評價體系具有‘兩新兩全一協同’的特點”——兩新’是指‘測試方法新’和‘評估方法新’。具體體現在本次測試已具備可準確測試低濃度排放的測試方法;對于評估方法來說該評估涉及性能的測試、系統的優化、經濟的分析、管理的調研。‘兩全’是指‘評估內容全’和‘監測因子全’。評估內容涵蓋環保性能、運行狀態、費用效益、管理需求、協同達標效果等;而監測因子除了NOx、SO2、塵之外,還要測試液滴、SO3、重金屬Hg等因素;測試的范圍也并非某個裝置,而是整條技術路線在100%、75%、50%各個工況下污染物的脫除效果測試,通過全面、可信的數據,確保技術可行性評估的科學性。
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建立的這一套評價體系,是不是科學?到底準不準確?行業認可不認可?這還有待于通過對更多實施超低排放工程的電廠進行評估來驗證和確認。
但從3月31日該中心召開的專家咨詢會上,來自環境保護部環境評估中心、國電環境保護研究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電力規劃設計總院、中國環境監測站及各大電力設計院等單位的13名專家給出的意見是一致的:該性能評估研究成果具有系統性、創新性,對推動燃煤機組煙氣超低排放技術路線的選擇、應用、優化與評判將發揮重要作用,同意課題通過驗收。
也就是說,環境保護部環境評估中心建立的這一套超低排放評價體系,在大唐云岡熱電上的應用,得到了眾多專家的認可、也得到了電廠實際運行情況的驗證。按照這一體系的評估,采用清新環境SPC—3D單塔一體化脫硫深度除塵凈化技術與低氮燃燒+SCR、低低溫電除塵器組合的技術路線的大唐云岡熱電3號機組,各項污染物排放指標,也確實達到了超低排放的相關標準。
原標題:還在呼喚超低排放科學評價體系?體系都已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