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口“吐”著臟水,煙囪冒著黑煙,在線監測設備卻顯示達標排放。監測軟件“動手腳”、空氣樣本作弊、人為設定污染上限……環境數據造假令百姓深惡痛絕。
2015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環保法明確對數據造假“明正典刑”。1年里2658起監測數據造假案例被環保部門“揪出”,17個省區市對發現的問題立案78起。
環境治理須有鐵腕,唯有嚴守監測工作底線,才能確保數據真實準確。隨著新環保法等一系列嚴法新規的實施,碧水藍天的宜居環境將不僅僅是一張藍圖。
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1436個監測點位全部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實時發布PM2.5數據……2015年,一張發展中國家大的空氣監測網建成。與此同時,減煤、壓產能、控排放,各地紛紛出手防治污染源。
治污力度在加大,一些地方和企業卻偏偏動起歪腦筋。準確的監測數據是正確實施環境治理決策的基礎,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是環保部門嚴厲打擊的重點對象。2015年,全國共發現2658家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存在不正常運行、超標排放、弄虛作假等問題,17個省區市對發現的問題立案78起。
不難發現,“保證監測數據真實可靠是監測工作的底線,不能碰,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監測數據質量,確保數據真實準確。”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說。
弄虛作假花樣多
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局長鄒首民對此指出,各地環境監測數據作假的現象屢見不鮮,企業造假手段花樣翻新。從“偷排”轉為“偷數字”,對在線監測數據動手腳,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2015年上半年,河南省環境監控中心通過調閱歷史監控數據,發現信陽某軋鋼實業有限公司焦爐煙囪二氧化硫自動監控數據長期穩定在20毫克/立方米。但現場人工監測發現實際數據為100—200毫克/立方米,檢查前后自動監控數據差距較大。檢查發現,該企業擅自拔出部分二氧化硫測量探頭,使采樣孔漏氣,稀釋排放污染物,人為干擾采樣裝置、降低測量數據,造成監控數據失真。
山東省環境監控中心同年3月通過數據審核發現,某礦業集團熱電有限公司夜間煙氣溫度為87℃(濕法脫硫),白天為58℃,懷疑該企業夜間停運脫硫設施。檢查人員對采樣管路、工控機參數等進行排查,發現監測站房隔壁的房間內有礦泉水桶和氮氣鋼瓶,分別用于吸收和稀釋采樣煙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干擾了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
“企業監測數據造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作假手段達到污染物排放達標,以逃避監管。”環保部環境監察局督查組副組長劉偉介紹,監測數據造假有兩種主要方式:軟件作假和硬件作假,通常發生在樣品采集階段、分析測量階段和數據傳輸階段。
誠如,造假者故意拔出采樣探頭,斷開采樣系統與設備的連接,從探頭導入脫硫后煙氣等手段,使自動監測設備不能采集真實樣品;通過在采樣管上扎孔、通入氮氣,將廢水采樣探頭放入清潔水樣等手段,對樣品進行稀釋;另外是在分析儀器上造假,自動設備分析儀上、下限被修改,使得實際監測結果與上傳數據不一致。
“鋼牙”要一咬到底
生態環境監測,即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同時還是掌握環境質量狀況和發展趨勢的重要手段。為此,環保部門以新環保法為依據,讓法律的“鋼牙”起到應有的作用,依法查處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典型案例,既讓違法者感到了疼痛,又順民心得民意,回應了社會訴求,彰顯了治理污染的決心。
不過,要想徹底打擊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靠一次兩次集中整治還遠遠不夠。一些毋庸回避的現實是,多年來,地方環境檢測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就如同近年來發生的一些往沙漠里排污,或是往河流里排污一樣,都是明知違法而為之。在這些企業造假行為的背后,都存在地方環保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不作為,甚至不排除主動配合造假以顯示治污政績。這種做法所毀掉的不僅僅是這幾個監測技術人員、幾個環境監測站長,甚至可能動搖全國環境監測數據的根本,破壞環保部門的公信力。
對數據造假必須零容忍。目前,國家已制定了嚴格的環保法,環保法真正要成為“長牙齒”的,而且是“長鋼牙”的環保法,關鍵在嚴格執法和嚴格司法。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要保證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就得讓環保的“鋼牙”真正一咬到底,持之以恒地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一方面,必須增加自上而下的數據抽檢核對,并相應增強法律責任等層面的問責力度。環保部門不僅要關心企業的監測數據,更要確保數據的質量,對于監測數據的造假行為,必須及時發現并課以重罰。要讓造假者因其造假行為付出的代價遠遠高于環保政績可能帶來的收益。
另一方面,要擴大環境監測的參與度,讓環境監測數據亮在陽光下,讓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進行全程監督,甚至有必要把企業排污口置于公眾監督之下,人人都可隨時檢測,并與網上公布的數據相互印證,增加對造假者不敢為、不能為的威懾力。同時還要鼓勵公眾對企業數據舉報、質疑、排查,形成強大的社會監督力量。只有嚴厲打擊環境數據造假,進而打擊一切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才能培養起企業乃至全社會的守法意識,預防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年內啟動垂直管理試點
目前,環保部正積極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
垂直管理,即省級環保部門直接管理市(地)縣的監測監察機構,承擔其人員和工作經費,市(地)級環保局實行以省級環保廳(局)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改革之后,縣級環保局將不再單設,而是作為市(地)級環保局的派出機構。
根據現行相關法律法規,地方環保部門接受上級環保部門和當地政府的雙重領導,盡管地方環保部門在業務上聽命于上級環保部門,但在預算和人事上受當地政府的控制。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環保監管在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博弈中通常處于劣勢,很多地方政府為了經濟發展,往往會對于污染企業“網開一面”。
“在地方上,一些污染大戶同時也是利稅大戶。一旦出現環保方面的問題,政府就會干預環保執法,往往使環保執法決定淪為一紙空文。”一位環保專家說。
環保部行政體制與人事司副司長任勇坦言,垂直管理改革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只是機構隸屬關系的調整,也將涉及地方政府層級間事權、政府相關工作部門間職能、環保系統內部職責運行關系等的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實行環保垂直管理并不意味著地方政府免責。任勇表示,垂直管理要把責任落實在地方,改革不能弱化地方政府屬地責任,更不能出現地方黨委政府履行環境質量改善主體責任有推卸、淡化的現象。
對此,多位環保領域專家認為,實行環保垂直管理有利于打破地方“保護圈”,更好地約束地方政府的行為,保證執法行為的公正性和執行力,提高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更為重要的是,這一職責的真正落實有賴于強有力的追責,需要明確地方政府監管責任,避免出現地方政府以環保執法體制的垂直管理改革為借口,推卸履行環境質量改善的主體責任。
(本文綜合新華社、財經日報、長沙晚報、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