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減量化遇阻 第三代垃圾處理技術誕生
僅就城市生活垃圾有機固廢而言,我國每年就可產生近10億噸生活垃圾,而且這一數據正以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面對巨大的垃圾存量,以垃圾填埋、堆肥為主的代垃圾處理技術和以焚燒、氣化為主的第二代垃圾處理技術不僅難以解決垃圾的減量化問題,還面臨著嚴重的二次污染問題。這些困境,為各級政府部門改善民生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國家環保部、財政部等有關部委紛紛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行業內的技術創新。
隧道窯干式厭氧發酵技術
在公眾聚焦環保行業的大背景下,近日在中德生態園舉行的“生活垃圾資源化綜合處理(青島)Workshop”主題活動落幕。在中國,主要的垃圾處理還是以傳統的粗放式的焚燒和掩埋為主的處理方式,這種垃圾處理方式會產生比較多的副作用,對大氣和水資源造成威脅。但是“隧道窯干式厭氧發酵技術”成為本次生活垃圾處理的明星,有望成為打破“垃圾圍城”瓶頸的新突破口。
隧道窯干式發酵技術主要是針對有機廢物、城市綠化垃圾以及剩余垃圾有機部分的可持續隧道干式發酵方法,核心部件是隧道窖,窖內的槳式攪拌器緩慢旋轉,確保發酵物的佳混合,同時,基板經熱水加熱器加熱,使發酵罐內始終處于55℃左右的佳發酵溫度。”擁有20年垃圾處理經驗的歐洲專家MichaelKrismer分享了垃圾處理領域的新動態與市場前景,他介紹說,在經過20多天的高溫發酵后,沼氣會不斷產生并被收集,用來實現集中供熱、供電和家用以及汽車用的天然氣能源,沼渣則被加工成高質量的固體有機肥,而沼液則作為流質農業有機肥。“經過處理后,原來的垃圾處理回收利用率達到了99%。”
“隧道窯干式厭氧發酵技術”是德國聯合新能源集團在國內推廣的重點。并且已得到國內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等幾大設計院的認可和關注,并著力推廣此技術在國內的落地和應用。“隧道窯干式厭氧發酵技術,是目前可以處理成分復雜的生活垃圾中有機部分的生物沼氣技術。”
神霧集團第三代垃圾處理技術
據了解,神霧集團垃圾熱解新技術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也是北京市科委和中關村的重大專項。神霧集團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節能、低碳行業的者,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的技術,在二十多年的持續創新和產業化運作經驗積累上,通過歷時五年的專項攻關,在垃圾熱解技術上取得突破,成功開發了先進的第三代垃圾處理技術—神霧生活垃圾熱解技術,并成功實現了該技術的商業運營,為我國乃至的生活垃圾處理,找到了一條綠色、經濟、之路。
神霧集團此次推出的這項熱解技術的優勢非常明顯,首先,可徹底解決生活垃圾和各種有機固廢處理的世界難題,從原理上杜絕二噁英產生,整體排放達到天然氣鍋爐標準。其次,避免了傳統焚燒垃圾產生危險廢棄物—飛灰的問題。然后,在垃圾處理過程中,物料中重金屬一直處于還原性環境,不向環境大氣中排放,終實現固化處置。再次,預處理采用全封閉廠房,負壓操作,有效避免了惡臭的擴散。第五,酸性氣體和污水排放指標遠低于相關標準限定值。第六,減量化效果明顯,終剩余的無機物殘渣熱灼減率低于1%。第七,資源化水平高,真正實現了垃圾的資源利用。第八,該熱解技術杜絕了絕大部分污染物,相對于、第二代垃圾處理,極其清潔。后,該技術不僅可以從垃圾中提取高熱值的燃油和燃氣直接出售,還可以就地發電,商業模式靈活多樣,達到更好的經濟效益。
山東成功研發第三代垃圾處理技術
2015年山東省科技人員自主創新的第三代垃圾處理技術取得成功,項目完成4個月的連續試生產運行,檢測數據全部優于國家排放標準污染,已于2015年12月16日通過環保驗收。
第三代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名為機械物理/生物穩定化技術,是指對生活垃圾進行減量無害資源化處理,從廢棄物中分離出有價值的材料及物質,并終將剩余物制作成垃圾衍生燃料,廣泛應用于電廠、水泥廠等企業生產,也被稱為“綠色煤炭”。
山東省科技人員的經長期艱苦努力,自主創新的第三代垃圾處理技術取得成功,經專家論證,其技術已近成熟。在臨沂市高新區以BOO方式投資建設300t/d垃圾資源化綜合處理示范工程項目,已完成了4個月的連續試生產運行,設備設施運行正常,已處理垃圾1.6萬余噸;環保檢測,檢測數據全部優于國家排放標準污染,無垃圾滲瀝液外排,其中多項污染物未檢出。
該技術是結合山東省混合收集、成分復雜、含水率高、廚余垃圾含量高的生活垃圾特點,對混合垃圾經破袋、磁選、破碎、篩選機械減量處理后,將剩余垃圾生化處理,研發了系列生物菌和生化處理工藝設施,利用除臭菌對垃圾產生的惡臭氣體進行降解,解決了垃圾臭味污染難題;利用煤化菌使廚余等有機垃圾碳質化,極大提高垃圾熱值,不需要再添加煤、油助燃;利用耐高溫菌低成本地解決了垃圾干燥和高濃度滲濾液凈化處理問題,終產生生物質燃料(綠色煤炭),經檢測熱值可2800-3500kcal/kg,其燃燒或經熱解氣化成清潔燃氣進行發電利用,產生高溫可使產生二噁英的前體物苯環類物質裂解,大大減少了對環境污染,解決了原生垃圾直接焚燒處理存在的污染問題。
該技術實現了垃圾熱能清潔利用和資源循環利用,是對山東省現有生活垃圾收轉運、處理方式的突破創新,其技術經查詢填補山東省乃至國內技術空白。該技術優點是,占地面積小(處理規模500t/d項目,占地48畝),投資少(處理規模1000t/d項目,投資約1.8億元),建設周期短,對周邊環境影響小,可以在城市及城鎮各個區域實施分散布點建設,資源集中利用,大量減少垃圾中轉、長途運輸導致的交通壓力,該技術方案對于節省土地資源、節省政府財政支出、快速解決垃圾處理難題、實現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集約化處理,可以用少的經濟投入換來有效的垃圾處理過程和結果,綜合效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