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玩轉”污水處理行業
水污染防治是當下環境整治的重大命題,PPP是時下的熱火的投融資新模式。當前,PPP模式在環保行業發展的風生水起,比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各地興起了一股“PPP+環保”的新模式,尤其是污水處理行業。
“在污水處理廠的投融資和工程建設以及建成后的運營和維護環節,應該繼續引入BOT、TOT、服務外包、運營維護外包或租賃等多種PPP模式,讓社會資本和專業公司參與污水處理全過程,提高污水處理量和處理水平。”上海城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麥穗海近日在“2015(第七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如是表述。
將PPP引入環保工程項目并非新鮮的事情了。近年來,無論是污水處理相關工程,還是餐廚垃圾處理項目,采用PPP模式,讓社會資本和專業公司參與環境治理全過程的事件比比皆是。
9月8日,國禎環保對外公開了PPP項目進展。數據顯示,2015年,公司簽訂的PPP項目有合肥清溪凈水廠PPP項目、烏海鳳凰河河道治理PPP項目、懷遠縣污水設施PPP項目。清溪廠項目正在進行開工報建,預計本月中下旬開工;烏海鳳凰河項目8月已簽約,項目公司也已注冊完成,項目設計正在進行,預計9月份即可開工,合同約定的工期為半年;懷遠縣污水設施PPP項目在建設中。
無獨有偶,不久前,位于遼寧大凌河朝陽中心城區段的什家河及鳳凰城兩座采用PPP模式建設的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汩汩清流源源不斷地注入大凌河中,朝陽的母親河徹底告別了過去污水直排的歷史。這兩個污水處理廠是該省采取PPP模式建設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范例之一,也是全國金融系統通過PPP模式為基礎設施融資的個成功案例,有效破解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難問題。
PPP在公共服務領域不斷升溫
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社會組織為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基于具體項目的合作融資模式。也就是說將部分政府責任以特許經營權方式轉移給社會主體(企業),政府與社會主體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系,政府的財政負擔減輕,社會主體的投資風險減小。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一些公益項目一直想做,但是卻苦于財力不足‘擱淺’”。陜西省陽泉市發改委主任楊全生日前表示,通過PPP模式,既可有效解決財政資金不足的問題,又拓寬了社會資本的投資領域,取得了政府、社會資本和公共服務三贏的效果。目前,陽泉市已經公布鼓勵包括陽大鐵路等社會投資重大項目26個,項目估算總投資118.1億元。
PPP模式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得到廣泛應用,其早由英國提出實施,應用于交通領域,帶動歐洲成為PPP發達市場。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在PPP項目的規模和管理水平上處于地位。
從經驗看,PPP融資方式包括銀行貸款、出口信貸、資本市場(權益融資和債券)、銀團貸款、租賃公司及項目其他參與方等多種。英國的PPP項目分為特許經營和私人融資計劃兩大類,風險管控良好并降低了政府風險;成本固定且運營周期長;以產出為基礎重績效后付費;領域集中且交通項目投資比重大;較少采用特許經營,多采用PFI(私人融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透明規范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開啟了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簡稱PPP)的新時代。PPP模式是指政府為增強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提高供給效率,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與社會資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及長期合作關系。
PPP早已超出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及化解政府債務的意義,涉及資源環境、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具體包括能源、交通運輸、水利、教育文化等16個公共服務領域,正逐漸在中國市場升溫。